返回

明末之逆流战神

084 河南着火了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况下变成符合实际的系统的建议还不太可能。没有战争天才和政治天才的存在,就算是李定国,也不过只有统帅800人打个伏击,协助别人攻破小县城的经验而已,真正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需要积累现世知识和增强能力。不过这些,并不妨碍他在适当的时候就一些考虑成熟的“小问题”向张献忠建议。

        “老爹,定国有些话不知道当不当讲?”

        张献忠边走边侧过头来,眼光就越过了李定国和他部下的500人看到了骑在马上的秦燕柔,略微愣了下神后才示意李定国赶上自己并肩而行,要说话总不能一个伸着颈项一个扭着脖子说吧?

        “你小子就是礼数多,早说了,有话就说!”

        李定国心里略微有些慌乱,他知道老爹刚才看谁去了,因此迟疑了一下才道:“老爹,最近几天西营壮大了不少,可是人多军械少,青壮多能战之士少,各营队的军械一下子都分配不过来了。现在西营的战力不升反降,应该整顿一下营制和营律,拣选精壮入营,再设立一个新营编制其他青壮慢慢训练和装备。老兄弟和新兄弟混合在一起,平均分配军械兵器的法子只能降低西营的战力。”

        在山路上走着说一大通话是吃力的,李定国说了大概的意思就停了下来,一是为调匀呼吸,二是看张献忠的反应。

        “喏,说说怎么个编制法?”张献忠倒是很干脆,既然李定国提出来了,也有一定的道理,那就看这小子心里有没有成熟的想法了。应该是有的,他的脾性就是没想好的事情不会轻易开口的。

        李定国长吸了口气,道:“定国最近检点了一下,西营的兵器大约只够15000人之用。不如去弱留强只装备15000精锐,其他的编为后备,随时补充主力的损失。营制上,也应该仿效官军的营制,这样在作战时候也方便衡量敌我力量,调度人手。一万五千人可以编成五军,一军三千,由统制官掌领;一军分五营,每营600人,以统领管带,严格上下级统率关系,避免、避免……”

        张献忠挥了一下手,李定国趁势收了口。

        这是个比较敏感的问题,西营里有不少人是从官军中起义、哗变而来的,这些人拥有最强的战斗力,是西营的核心力量,连张献忠本人也曾经在定边游击陈洪范手下当兵。渑池发生的事情,可是全军上下近五万人的眼睛都盯着的,实在不适合在这个节骨眼上去处理、去表态。而且,改变营制必然要裁汰、合并一些营,这就会造成农民出身的和士兵出身的战士、将领之间的矛盾。

        这些,是李定国没有深思到的,他只想到袁升高是官军出身,能够逐渐成为今后西营号召官军来投的旗帜,却没有想到自己改变营制的建议如果在此时实行的话,会把本来就敏感的问题搞得矛盾尖锐,更难处理,反而更加影响西营战斗力的形成。

        兵器是靠人使用,人的思想出了问题,再精良的兵器都没有用。

        张献忠知道李定国的建议大致是正确的,但是现在不能实行,甚至不能过多的去提起。

        这个事情就这样搁置下来,李定国的精兵之梦由此延后了好几年才得以在小范围内实现……

        崇祯七年(1634年)春,起义军的足迹到达了河南南阳、湖广襄阳、陨阳和川东、陕南等地,声势也越来越大。明朝廷大臣们又再次提出了统一事权的问题。他们认为义军之所以能“流突无定”,是因为“各镇、抚事权不一,互相观望。宜以重臣开督府,统摄诸道兵讨贼”。在人选问题上,大臣们推荐洪承畴,朱由检却认为,三边同蒙古部落相邻,洪承畴肩负边防重任,“未可轻易”。于是,“进延绥巡抚陈奇瑜为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军务,视贼所向,随方剿抚。”

        陈奇瑜是洪承畴的部下,在陕西镇压起义军很是买力,这个时候一下子成为比三边总督还高了一些的五省军务总督,这或多或少地引起了洪承畴的不快,也因为这样,给起义军留了一个在绝处逢生的空挡……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www.999wx.com/Book/1031008.s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