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面线糊
林大娘见沈菊年沉默凝思。以为她是被震住了、心动了,于是满意地笑笑,拍拍她的手说:“你也不用出什么本钱,东西店里都有,人过来就可以了。刚好我那店就在文庙旁边,跟你家先生离得也近,方便就近照顾,你说丢不丢?”
沈菊年依旧是笑着点头,心里悄悄盘算着,也是有些心动,能赚多少钱倒是无所谓,但有个寄托总是好的,她也确实热衷此道,现在最多的就是时间和金钱,既然开间糕点屋能够打发时间,那何乐不为?
林大娘走后,沈菊年回头便和李群商量,李群半躺在窗边的躺椅上,左手一把紫砂壶,右手一本《晋江新志》,一心二用。沈菊年说一句他便点个头嗯一声,等沈菊年说完了,他还是嗯地一声。
沈菊年眯了眯眼,从桌边的椅子上站了起来,走到躺椅边上坐下,一把夺了他的书,皱着眉问道:“审言,你听到我说什么了吗?”
李群这才目光挪到她脸上,见她神色不悦,勾了勾唇笑道:“听到了,不就是开间糕点屋吗?你喜欢就去吧,只是别累着自己。”
白天他和天宝多数时间呆在学堂,沈菊年一人在家中难免闲得发慌,闽南话人家说得慢些她还能听懂,说得快了,便云里雾里,就语言天赋上来说,她显然是不及李群,他虽然不说闽南话,但是听懂是毫无问题了。
“我原以为你纵然不反对也不会太赞成。”沈菊年心里稍稍松了口气,又有些疑问:“这里似乎和其他地方不一样,金陵女子就不会出来抛头露面。”
李群从她手中抽出《晋江新志》道:“闽越多丘陵山区阻隔,与中原文化沟通困难,更多地保留了地方特色。而且这里近海,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渔民,渔民是与大海搏斗的人,自然是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更有拼劲一些。虽说朝廷一直重农抑商。但闽南这地方的人显然比较目无法纪,茶商盐商甚至走私商人,多不胜数,更何况是坊间小买小卖。”
“你知道得倒挺多。”沈菊年想了想,又问道:“那你说我还要准备些什么?我从没有开过店。”
李群一笑,摸摸她的脸,“真当我无所不知了。林大娘看中的是你的手艺,人过去就可以了。不过若真要听我建议,不如找几个学徒把手艺教了,毕竟在厨房里做事太累了,你的身体还没好。”
这几个月来悉心调养,渐渐看到了成效,但李群仍是这担心那担心,说她身子不好,要多休息,凡是重活都抢着做,后来又说应该多锻炼,天不亮拉着她爬清源山,牵着手爬山感觉确实不错——沈菊年心想,现代人谈恋爱大概也就这样吧——尤其是在山顶上看日出,沏一壶好茶。盘坐山巅,看旭日东升,晨雾渐散,仿佛置身人间仙境。
沈菊年则觉得,日子过得悠闲快意,天天好吃好喝,她能犯什么病,李群是太小题大做了。
“如果找到生意好的话,我会考虑你的意见的。”沈菊年如是说。
———————————————————————————————————————
林记小食铺开在文庙外十来步的地方,再过去便是东菜市,是一天最开始热闹起来的地方。林记小食铺也差不多在同个时间开门,卖的是热乎乎的面线糊,用大锅煮,勺子一搅,香味便远远散了开去,只要不是吃得撑了,总会忍不住过来吃上一碗。本来面线糊只是充饥解饿之用,结果反而勾起人的馋虫,让人越吃越饿。
林秀珠在一旁炸油条,林大娘煮着面线糊对沈菊年说道:“你别小看这面线糊,这里面有学问着。为什么卖面线糊的人这么多,就我们林记卖得最好?最重要的,就是这汤底。”说着舀了一勺放碗里,轻轻晃了几下,递给沈菊年。“汤最重要的就是要鲜美,我们这汤底都是用虾壳小火煨炖,最鲜的都在这一部分。而且你别以为只有虾壳哦,有时候还要加些干贝、碎蟹肉,这样尝起来更甘甜。把味道都煨出来了。再加进大骨汤里,那个味道才叫做香美。来,你尝尝看。”
沈菊年放在唇边轻轻吹了几口,等不那么烫嘴之后才尝了一口。
“这汤底少少的,全是精华,要舍得下料,才会有回头客。”
只是一点汤,便让人觉得齿颊生香,舌底生津,胃里的馋虫都被勾了起来。
林大娘又道:“汤底、面线,这两样最重要。面线也一定要用好,要用我们泉州最上乘的面线,那样煮起来才不会烂,你过来看看。”林大娘掌着大勺子在汤中搅拌,沈菊年仔细看了,发现那面线糊果然是糊而不烂,清而不浊,看着便觉得食指大动。
面线糊的味道之好,便在于入口即溶,且鲜美可口,无需咀嚼,那香味便****着人大口大口吞咽,一碗不够再来一碗。这稀稀淡淡的面线糊也能让人吃撑着,往来过客,大概是没有人能拒绝这样的****的。
手机支付宝搜索
P2zPYPB74GJ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淘宝双11超级红包,复制淘口令
$bkb13lYsLPg$,打开手机淘宝即可领取。
若淘口令失效,请
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京东双11超级红包,复制京口令
¥UANeFApAs8a1nuds¥,打开手机京东即可领取。
若京口令失效,请
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