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明的父亲朱瞻林是在明代宗景泰三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时候离开人世的。
朱瞻林在断气之前曾一再嘱咐儿子朱祁明要利用好自己与明朝皇室的特殊关系,为朱钦的仕途铺路、搭桥,还要儿子朱祁明为他的孙子改名:见钦,儿子摇头不依,朱瞻林气得眼珠一瞪,立时断气。为此,朱彩玉还狠狠地打了侄子两个巴掌,她极其生气地大声怪罪道:“你咋就这么狠心,自己的亲生父亲在临闭目之前的些儿期许,你也会断然拒绝,不让他放心离去,我老朱家还真是前辈们造了孽,又怎会有你这个不孝不顺的孬子孙?”
“其实大姑的心里比侄子的心里还更加清楚,父亲及其前辈们的做法只是他们自己掩耳盗铃的一厢情愿,若老祖宗确实是明太祖的落难兄弟,那么朱元璋早就应该把他的亲弟弟接去南京做官、享福,又怎会让他的亲人独自在这福建邵武芹田受累受苦?再说,朱元璋之后都已经换了五位皇帝,难不成就没有一人提及我们的老祖宗朱兴茂和他们的老祖宗明太祖朱元璋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如此结果也只有一种解释能够勉强说得通,即:当年的朱元璋并不愿意勾起那段伤心悲痛的往事,他建造七星桥、扩建报恩寺也只是当年的头脑发热和一时兴起,或是被良心谴责,过意不去,而当把江山坐稳时,他早已好了伤疤忘了疼,又哪会认找像我们这般晦气倒楣的穷亲戚……”
朱彩玉觉得侄子所言不无道理,但她又害怕侄子说的太多,恐给朱家带来不利,于是她连忙制止了侄子的满腹牢骚和悲愤之语。
“闲话少说,还是赶紧办好父亲的丧事,日后也别再想什么皇家之事,就权当是那无聊文人凭空杜撰的太祖皇帝的传说而已。”
朱祁明听后,默然无语地点头同意。
日月如梭,转眼到了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朱钦在姑婆的呵护、父母的养育以及芹田教书先生江翰如的认真教育、教学下,已长成为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逸群之才。
邵武知府吴德明早就看中城南芹田的朱祁明儿子朱钦,他相信朱钦一定能够出人头地,于是,吴知府请求自己的好友朱自生院长,特意为他留着两个名额,好让女儿秀美和朱钦一起进入建阳考亭书院学习伦理。
考亭书院位于福建建阳的考亭村,距县城5里。为南宋理学家朱熹晚年居住的讲学之地。绍熙三年(1192)朱熹筑室居此,因四方求学人员众多,复至于居室之东,称为竹林精舍。宝庆元年(1225)建阳县令刘克庄建祠纪念,淳佑四年(1244)诏为书院,御书“考亭书院”。那个闻名遐迩的南宋文武全才,抗蒙英雄杜杲就曾经从邵武城关来到建阳考亭跟随朱熹大师学过伦理。
虽说朱熹已逝世二百多年,但考亭书院的名声依然清脆响亮,每年各地前来建阳考亭求学的莘莘学子不计其数,生员自然要有所限制。朱熹后人朱自生院长能够痛快答应邵武吴德明知府的上学请求,尤其是招收女生学员吴秀美,足见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俩人的感情甚是笃厚。
朱熹,字元晦,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人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学者中,受儒教祭祀的思想家。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影响很大,成为二朝的官方哲学,是天朝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伟人。
吴德明会力助朱钦成为考亭书院的一名学员,除了朱钦的品貌才学外,更加重要的当然还是他的祖辈与明朝皇室的不解渊源。
院长朱自生将朱钦和吴秀美安排在自己家人居住的竹林精舍(后改名沧州精舍),很明显,他是把朱钦和吴秀美当作是自己的家人一样来看待。
朱钦被院长安排在竹林精舍的偏屋与他儿子朱昶同宿,吴秀美则在正屋与院长的女儿朱丹合寝,院长本想让朱钦和秀美跟自己的家人同桌餐饮,可朱钦拒绝,秀美反对,万般无奈之下,朱院长只好暗中嘱咐书院的后勤人员给朱钦、秀美特殊关照。
其实,朱钦并不是很想来建阳考亭深造学习,邵武的和平书院早在两宋时期就鼎鼎大名,况且,先生江翰如还是时任和平书院院长黄建平的大表兄,自己的娘舅上官宏为和平书院的心学大师,然而父亲朱祁明只认一个死理,以为吴知府是为了高升才巴结朱祁明,自己理应给他面子,方显朱家的通情达理,吴德明的这些做法,让朱祁明对自已是皇室亲戚的想法又死灰复燃,蠢蠢欲动。虽然朱钦竭力恳求姑婆出面,欲留邵武,好与先生江翰如的女儿江梅英一起入和平书院修业进德,却不想姑婆此次一改过去,不但不帮朱钦,反而赞同父亲的做法,接受了吴德明知府对朱家的襄助……
江梅英绰约多姿、眉清目秀,她并没有像邵武知府千金吴秀美一样将自己拾缀得翠绕珠围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b.faloo.com/667400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