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众多武将当中秦琼绝对不是平庸之人,而是被后世史书大书特书的一个。
秦琼受大唐两代皇帝恩宠,威望很高。
起初,秦琼带着程知节等人投奔大唐,高祖让他在秦王府任职,太宗早就听说他十分骁勇,因此厚加礼遇。
他跟随太宗出征,攻破尉迟敬德,立功最多。
高祖派人赐给他金瓶,加以慰劳说:“你不顾妻子儿女,远道而来投奔我,又立下战功。我的肉若能给你食用也一定会割下来赏赐给你,何况是奴婢玉帛?你要继续努力!”
后来,秦琼又追随李世民攻破宋金刚,讨伐王世充,大败窦建德,平定刘黑闼,太宗赐给他金银玉帛无数。
秦琼跟随太宗出战,敌阵中总有一些精兵骁将耀武扬威,太宗就下令他去擒拿,秦琼一定能将敌人斩杀在阵前,敌军常常因此大受震慑而退兵。
可是。
三个月以前的玄武门之变,秦琼虽然参与却只是在皇宫外面调度并没有杀进玄武门和李建成、李元吉照面厮杀。
因此,他只被封了翼国公,食七百户。
尉迟敬德因为在政变时做了马前卒而受封吴国公后改为鄂国公,食一千三百户。
侯君集在政变时引军包围高祖住处,劝说其立李世民为太子,被封为左卫将军、潞国公,赐邑千户。
“逝水韶华去莫留,漫伤林下失风流。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秦琼一首诗吟完,朝堂上众臣齐齐变色。
美人与名将,真的不能寿终正寝吗?
共患难容易,共富贵可就难了。
像秦琼这样为大唐立过大功的人皇帝都能弃之如敝履,其他人还有好吗?
群臣纷纷动容,就算是为自己的日后着想也要阻止皇帝,与他争一争。
况且,大唐的江山刚刚坐稳,皇帝怎能做出随意屠戮功臣之后这样的事情?
侍中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左仆射萧瑀、右仆射封德彝一起向李世民提出反对意见。
唐中央政府分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书省掌诏敕、政令之立案起草;门下负责审议中书之立案、草案,以决定实行与否;尚书省为行政官署,其下分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置尚书及侍郎,此为三省六部制。
从名义上说,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但因唐太宗在即位前曾任过尚书令,所以无人敢再担任此官,遂以其副职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并为宰相。
门下省负责审议中书之立案、草案,以决定实行与否。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宰相们可是有封驳诤谏之权的。
如果宰相们觉得皇帝的敕旨不合理可以不照办,将旨意驳回去,甚至可以用黄色的卷帛纪录下自己的意见连同敕旨一起退回去让皇帝整改。
唐朝的大臣们强势起来一点都不比明朝差。
四位宰相先后开口,底下的众臣也忍不住了,而且站出来反对自己的是让李世民绝对想不到的几个人。
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出班说道:“陛下,您纵囚的决定本来就是错误的,那些囚犯真的值得同情吗,您真的能保证死囚被释放后还能全部过来受死吗?我看未必,既然是错误的决定,何必要再坚持,又何必为此疏远我们君臣之间的关系?”
兵部尚书杜如晦也说道:“我也赞成几位宰相的意见,既是死囚就不应该释放,秦凌杀之有何过错?”
长孙无忌是皇后的哥哥,可以说是李世民最亲近的大臣。
杜如晦和房玄龄一样是皇帝的心腹。
这些人一反对,其他人更是如此。
尉迟敬德、侯君集也纷纷出面求情。
朝堂上人声鼎沸,大多都是为秦凌求情的。
李世民闭眼睛思索着,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可是心中已经动摇,为杀秦凌一人得罪满朝众臣,真的值得吗?
似乎,秦凌被判无罪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可是,
大臣们却没有就此满足。
御史大夫杜淹出班说道:“臣启奏,死囚本应该死,秦凌无罪。另,近日以来长安城内的和尚们日益猖獗,多有欺压良善甚至是奸淫掳掠之事发生,臣恳请陛下收回许诺给佛门的好处,恢复旧制让这些不事生产的米虫们自己种地去!”
杜淹是原天策府兵曹参军,也是李世民的绝对心腹。
他提出这个建议不是对老上级心存不满,而是对佛门太厌恶。
他抵掌御史台,收到的举报多不胜数,单单是揭发和尚罪恶的信件就高大几箱之多,杂物房都快放不下了。
纵放死囚归家的主意不是佛门“高僧”向皇帝提出的吗,杜淹这是想打蛇随棍上,一举铲除这个毒瘤。
御史们有“风闻奏事”的权利,即使是扑风捉影的事情也可以说出来,是非曲直可以让朝廷去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b.faloo.com/554211_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