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晚,大理皇宫之内,大理皇帝段兴智刚刚与皇后用完晚膳,正在闲聊。昨晚他大宴群臣,直到深夜又喝得酩酊大醉,回宫后一直睡至下午很晚才醒,侍从服侍梳洗后觉得腹中饥饿,便提前用了晚膳。忽然,内官来报:天朝公,相国高泰祥有要事求见。段兴智心里很不高兴:这么晚还来奏报,有事等不及明天么。本意想回绝,但一想到高泰祥两朝元老权倾朝野,不得不见。而且他深夜而来,怕是事有紧急。忙吩咐内官带入偏殿议事。
进到偏殿后,但见高相国身着朝服,面色凝重,站在殿内。段兴智见他如此郑重,可见是国家大事。忙走到近前,君臣礼毕,赐座,内官急忙奉茶。
段兴智开口问道:“高相国,深夜来见朕,是有紧急要事吧?”
高泰祥起身回话:“回禀陛下,确有要事。臣接到边关急报:蒙古亲王忽必烈率大军进犯我大理。由宗王抄合、也只烈做先锋,攻我建昌,现已占领建昌城,进逼会川。”说罢,取出奏报递于内官,内官呈给段兴智。
段兴智听完吃惊不小,又看过奏报,确实如高相国所言,一时惊呆。过了片刻,才起身开口说道:“相,,,相国,蒙古距我大理路途遥远,中间还有大宋蜀地为我大理屏障,先前未曾听闻大宋蜀地被蒙古攻占,怎地蒙古军就已经攻占了建昌?”
高泰祥回道:“陛下,此次蒙古大军并非从大宋之地而来,乃是经由吐蕃境内借道行军,从吐蕃与我大理边境进兵。因此,先前并不知道蒙古要进犯我大理,故未做迎敌准备”
段兴智听完又吃一惊:“从吐蕃出兵?莫非吐蕃已经归降了蒙古?”
“蒙古能借道吐蕃,恐怕确实如此。臣接到军报后也有此担忧,已经派人去打探消息,不日便会有回报。吐蕃自六年前与蒙古凉州会盟,早已有归附之意,如今蒙古大军压境,想必是已经归降。”
段兴智叹息一声,呆坐回位:“唉,既然如此,我大理国便少了一个屏障,多了一个敌国,处境实在堪忧。蒙古兵强马壮,攻城略地,灭国无数,我大理乃是南陲小国,国小兵少,该如何抵挡?相国有何退敌良策么”
高泰祥深饮了一口茶,然后说:“陛下不必担心,臣有把握退敌。臣接到战报之后,已调臣侄高通率精兵两万前去会川、统矢固守,会川、统矢乃是咽喉要道,蒙军进攻大理必经之地,必得死守,断不可失。臣又各调兵五千给威楚府演习高长寿、罗次演习高升,命他们与高通相互策应支援。如此,会川一路防备无忧。臣担心蒙古军攻占建昌后不走会川、统矢一线进军都城,而是沿金沙江沿岸进军,故又调谋统府演习高长明、善巨郡演习高俊两地兵马去沿岸布防,但两地兵马只有万余,不足对敌。倘若蒙古大军果然走此路进军,只怕抵挡不住,如若集结我大理全国兵马约有六七万,一倍于敌军,定能破敌”
说完,起身躬身施礼:“臣恳请陛下授臣全权调动大理全国及大理城内兵马,统御全军,抵御外敌”
段兴智听完后,默然片刻。高泰祥调动兵马既未经朝堂议论也不向他奏报,他心中不悦,可兵权在高氏手中他却也无可奈何。大理大半兵马本就已归高氏统领,既已安排妥当,他倒也省心。但是当高泰祥提出要调动城内兵马,这个已然触动他心中禁忌。高氏之所以不敢再废段氏自立为帝,也是对段氏手中这两万兵马有所忌惮。倘若连最后这点兵力都被高氏调走,那段氏就无以自保了。平日大理国内军政事无大小都由高氏决断,需要以正当理由婉拒才好。
沉吟片刻后,他对高泰祥说道:“相国,朕以为大敌当前,前线迎敌固然重要,国都也万万不可丢失,城内兵马还需要守卫国都,不能调动。相国还是先调动其余兵马迎敌为上。”
高泰祥睁大眼睛注视段兴智良久,自段兴智登基以来,对他从来都是言听计从,无论内外一应大小事务都由他定夺,此时却突生异议,显然已对他有所猜忌。心中大为不满,当即回道:“陛下,此刻强敌压境,乃大理危急存亡之时,万万不可君臣猜疑。臣忠心为国,绝无私心,请陛下明鉴”,说完叩拜于地。
段兴智见高相国隐隐已有怒意,慌忙扶起说:“相国快快请起,相国说哪里话,朕绝无猜疑之意,只是城内守军归平南王管辖,朕也需与平南王商议方能调动。至于其余国内兵马,朕明日早朝便付与相国统御全国兵马之权,相国可统领全军抵御外敌,不必事事与朕商议。”
高相国行礼拜谢:“多谢陛下,臣定当竭尽全力,保住大理”。
他已然听出段兴智绝不会将都城之内的兵马交与他统领,只得再从别处调兵。与皇帝聊不多时,便拜辞而去。
段兴智见高氏如此咄咄逼人,心里颇为不忿。又担心蒙古难以抵挡,当夜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第二天早朝,段兴智强打精神召集群臣商议蒙古出兵大理,攻占建昌之事。群臣听后哗然,议论纷纷。文官大多说到蒙古强悍,难以抵挡。武将多数要迎敌决战。
司徒杨利贞出列说道:“
手机支付宝搜索P2zPYPB74GJ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淘宝双11超级红包,复制淘口令$bkb13lYsLPg$,打开手机淘宝即可领取。
若淘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京东双11超级红包,复制京口令¥UANeFApAs8a1nuds¥,打开手机京东即可领取。
若京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s://b.faloo.com/497972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