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荆门股神

荆门股神 刘备招聘的经验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在三顾茅庐,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故事一直在流传,人已经不在江湖,但江湖一直有他们的传说。

  在江湖传说里,刘备一直被描绘成了求贤如渴,礼贤下士的好领导形象。

  三顾茅庐,也就是多跑几次,能够以诚取信,的确是个土办法,也是个笨办法,很多大老板可能不屑一顾。

  有朋友可能会问,刘备为什么没有听听跟班张飞的,直接把诸葛亮绑了去?多省事呀!

  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其实刘备精着呢,鬼主意多,刘备很会做人,也非常聪明,即便是三顾茅庐请不来诸葛亮。

  但刘玄德“礼贤下士”的光辉而伟大的形象也肯定推广出去了。招不来这个诸葛亮,也会引来那个金凤凰。

  换句话来说,即使你诸葛亮不出来。那也只能说明你不识大体,不识相。和我刘玄德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诸葛亮是憨子吗,笨吗?

  就是说破天了,天下人都不相信。诸葛亮可一直是智者的化身。

  身为聪明人的诸葛亮,心里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仔细揣摩到了刘备的心思,并被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心所感动。所以这两个人“眉来眼去”,一拍即合。

  刘备不是吃饱了没事干。一而再,再而三,想请诸葛亮,就是为了笼络人心,顺便捎带还可以得到一个求贤若渴的美名。

  有了好名声就会有人心。有了好名声就有好口碑!

  口碑是营销管理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想要经营好自己的事业,就得有好口碑!

  看完《三国演义》后,很多人都会认为:山野村夫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就如鱼得水,只要刘备给诸葛亮充分放权,把大小事务都交给他,特别是军事指挥权交给诸葛亮。一切都OK了。更何况刘备是一个开明,知人识人,会用人且舍得放权的老大。

  事实上不是这样的,这也是很多人对历史的一种误解、误读。

  在《三国志》里就清楚地表明:刘备集团的军事指挥权,一直是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刘备负总责。

  诸葛亮主要负责参谋、行政、后勤及外交工作。

  一直到刘备去世后,军事上才以诸葛亮为主。

  那一时期的几次重要战役比如“火烧博望坡”、“携民渡江走江陵”、“汉中战役”等,都是刘备亲自指挥的,刘备亲临前线自己做最高指挥者。

  据资料考证,“火烧博望坡”战役发生时,诸葛亮还没有出山呢。说到这里,可能会引起公议。此处或有争议,暂且把功劳记在两人身上。龙九啸相信,单凭刘备的谋略,做不到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出奇制胜,最后完败对手的壮举!肯定有人相助,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孔明诸葛。

  《三国志》对博望战役作了简洁而清晰的描述:刘备“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虽然描写的文字不多,言简意赅,但我们依然可以清晰这刘备在指挥战役,刘备成功地使用了示弱诱敌之计,大败夏侯惇、于禁于博望。历史犹如重现,情景历历在目。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早成为世间美谈。

  故事发生在公元207年,当时刘备47岁,年近知命之年,而诸葛亮当时只有27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两人年龄相差很大,足足相差20岁。

  那么47岁的刘备,又是如何招聘到年轻有为的军师?毕竟诸葛亮只有27岁。

  带着疑惑、带着思考,我们重新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龙九啸认为:

  首先是刘备知人善用

  作为刘氏企业掌舵人刘备,有着自身的不足,自身的业务能力并不强,但有心计。这一点和曹老板比起来差多了。

  刘备相比他的两个祖宗,其实能力上差得不是一星半点,望其项背,不敢仰止,邦哥和秀哥都完成统一大业,一统江山。大耳皇叔巅峰就只占了荆益。

  刘备跟曹老板也差很多,曹老板顺利完成兼并,重组,渠道整合,就和南车,北车的整合一样,都快整成了“天朝的神车”。毕竟北方九州当时开发最好,人口最多。公司实力雄厚,兵强马壮!

  但刘备是个有想法的人,想法还比较多,又想做大企业,哪怕是发行新股IPO,都可以。他深深地意识到:企业策划——智谋之士的重要性。

  刘书记的心里比谁都清楚:刘氏企业要取得快速的发展。就得抢占市场,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就必须招一位职业经理人。并且还是一位薪酬不高,但工作能力要强的职业经理人。

  不想多给钱,还要把事办好。真是又想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刘手机的算盘打得够精的。

  而这位职业经理人,那必须具备刘备和身边人都没有的优先条件:

  会企业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b.faloo.com/p/498357/33.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