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意识真能单独地飞出去,是说意识在幻想到目的地的一切了。古书有“意马难收”之说,就指这种情景而言;意识虽然不能真个疾驰向前,但此时体内确有一种向前的势,似欲夺躯壳而出。
所谓肢体不受意识的支配,是说在有意识的动作当中,意识依然不能支配肢体。比方,意识命令右手用全力向前挥拳,而右手畏缩不前,不能用出全力。这个,一则由于不娴熟:肌肉有如未经善良训练的兵卒,不能执行中枢的命令。孩童不能从事与重大的工作,也就是这个原因。二则由于下意识的作用:神经中枢…上意识…命令右手用全力向前挥拳,而下意识会在半途给右手一个戒备
的暗示,右手因而起了畏缩。这在神经衰弱者,最为显著。
形意拳”的意义,就是在使“形”和“意”合一。形就是动作的意思。手足所到之处,意识亦随之而到…一切动作,都是有意识的。这个方法,是很简单的:只须先注意…灌注意识…于向外用力的手,再使足和手相应…同时动,同时止。练拳的人在手向外伸的时候,目光注在手上,就是这个意思。
形意拳的合一,是很重要的,它的功效,有下列二种:
(一)体力和意志的集中;
(二)可以经常保持腹实胸宽的状态。
体力的集中,当然是很重要的。练习拳术,并不能直接使体力增大,不过能使体力集中罢了。体力的增大,是要在筋肉发达以后,才能真个发生更多的力。这是生理上的定则。
但是,要集中体力,先要集中意志。意志是体力的先锋;我们先有确定的意志,然后能用集中的体力。比方,我们要向壁上击一拳,我们必定先有不畏痛的决心,要非击不可的意志,然后能用出十分的力。倘使心里有丝毫的游移或者疑虑,手便会犹豫退缩,当然不会用出很大的力来。
一般人的乏力,并不是真实的力的缺乏,而因为力的分散于各部而不能集中。这是一个很显明的例:倘使你的两足的位置,对于你的身体不合力学上支点的定则,使你的身体有倾跌之虞,你就不能在你的拳上用出很多的力,因为一部分的力是分到足部去做维持身体免倾跌的工作去了。一般人的力的分散的程度,尚不止此。简直连不需要的所在,都在无意识地分散他的力。不需要的紧张,差不多的人都难免的吧?坐立的时候,肩往往耸而不垂,这就是在肩部不需要地紧张,紧张的所在就是分散力的所在;有无意识的紧张,便有无意识的力的分散。大约意志愈散乱的,紧张的部分愈多,力的分散亦愈甚。患神经衰弱病的人,他自己觉到处处在紧张;而别人看起来,也觉到他身体的各部分都不自在。于是他要有分外的疲劳,因为力分散得太厉害了。
形意合一地经常维持腹实胸宽的状态的功效,在练习时可以很明显地觉到。不注意地无意识地…或半意识地…动作的时候,心神常是不安定的…不放心的。瞎子走路的时候,就是半意识的行动的一种,他的心神当然是很不安定的。他并不是不用他的全部的意识,是因为他的意识的本不健全。再,我们在无意中倾跌的时候,胸部便要感到突然的紧张和压迫。在这时候,腹实胸宽的状态便要不能保持。所以,只在有意识的动作中间能够保持腹实胸宽的状态。
形和意的合一,在古语里有几句很好的话:如“随意之所之”、“得心应手”、“写意”“写意”两个字有很好的意义:“写意”表示娴熟的技巧,和自然的动作。“写意”,就是说动作能写出那动作者的意。这就是形和意的合一。
不论在太极拳或者八卦拳内,形和意的合一都是很重要而且必需的,并不单是形意拳要形意合一。
第七节向内的意识和向外的意识
在第五节里,我已经说过:在基础状态的时候,注意于腹部。这就是说:意识使腹部紧张。在上节,我又说:在动作的时候,要注意于向外用力的受。这就是说:以意识率力。这样,意识要同时有对外对内的两种作用,应当如何分派呢?
人的意识决不能同时供对外对内的两种作用。俗语“心无二用”,是完全不错的。所以对外的意识和对内的意识,是要轮流间断运用的。方法如何呢?手向外伸的时候,意识统率着手向外;手向内收的时候,意识统率着手向内,随意顺便意识于腹部。
移意识于腹部的时候,肺的吸气运动给我们以很大的帮助。意识随着空气的向内而向内,在稍微移下一些就是腹部了。在意识向内的时候,除肺的呼气运动,能造成一种向外的势,以助意识的外挥外,目光也给我们以很大的帮助。
在运动的时候,有许多人的呼吸变成粗暴而有声。这个,我在上文已经说过,多半因为气道的紧张变狭。所以只须驰松口、鼻、颈、胸各部的肌肉,则气息虽猛,亦不致有声。
意识和动作的一致,就是“形意合一”,上文已经说过了。意识、动作、呼吸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