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盗墓之我的老婆是粽子

僵尸为什么叫粽子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粽子是一句在盗墓者中流传的暗语,指墓里保存的比较完好,没有腐烂但已经尸变的尸体,摸到大粽子就是碰上麻烦了,指僵尸、恶鬼之类不干净的东西。来自于《鬼吹灯》作者虚构。

  《鬼吹灯》、《盗墓笔记》等小说中提到可以用黑驴蹄子克制。

  在《盗墓笔记》中提到可以用张起灵的血克制,不过这是个人因素。

  而根据《鬼吹灯》的作者天下霸唱自述,粽子这个词语是他自己杜撰的。

  “关于名词和术语,有必解释一下,《鬼吹灯》中称盗墓为“倒斗”,和称陪葬品为“冥器”一样,这些特殊的行业名词是现实中确实存在的;而称古墓中的尸体为“粽子”,则完全是我个人原创虚构的,以前从没有这种说法。”上面这段话是摘自《鬼吹灯》后记,作者明确的说明了“粽子”一词是作者本人虚构的。

  粽子:指古墓中的尸体保存的比较完整,没有毁坏,不腐而僵。

  1.大粽子:厉害的僵尸、恶鬼之类的东西。

  2.老粽子:可发生尸变的不好对付的僵尸。

  3.干粽子:是指墓里的尸体烂得只剩下一堆白骨了。

  4.肉粽子:是指尸体身上值钱的东西多。

  5.血粽子:血尸墓中的粽子,最厉害。

  6.霉粽子:是指具有尸毒的尸体。

  7.女粽子:女尸尸化后的粽子,比普通粽子更厉害

  从广义上讲,那僵尸是极平常的东西,只要人死了,血液凝固,就会僵硬,成为僵尸,古书中常说的“僵尸遍野”、“僵尸如麻”,即是此类。至于狭义亦分两种。

  第一种是指人初死后的尸体僵硬,不幸为邪物所乘,跳起来作怪。好在作怪期间发生的一切,与尸主的灵魂并不相干。这种东西作怪不在于他的“僵”,而在于僵后之“变”。

  而本文主要说的是“第二种”,是“久葬不腐”的产物。这种东西在笔记小说,同时也在民间,有它特定的称呼,就是一个字,“僵”;但往往附上一个前缀,如“毛僵”、“白僵”之类,而这些东西如果作祟,则也称之为“走僵”。

  一“僵尸作祟”的故事在清代才出现

  不腐的僵尸,在还没有“异化”为“僵”之前,是曾经有过很风光甚至可以称为辉煌的历史的。古代的人死了,那些阔人,特别是帝王之类,总想让自己的尸首永存,求仙不得,退而求其“僵”,算是不能永远“万岁”下去的补偿,用金用玉用水银用云母用珠宝,用金缕玉衣,目的只是让尸体不腐,似乎如此就可以近似于永生了。而对于自己的仇敌,则想尽快地毁灭他的尸体,有的碎尸万段还不行,要焚尸扬灰。

  “僵尸”的存在由来已久,如果广义地说僵尸作祟,也可以把一些女鬼出墓与生人幽媾的事牵合进来,此类故事在清代以前并不少见,但都没有特别强调鬼物的僵尸性质。僵尸作祟的故事其实出现得很晚,据涉及的有关材料,这只不过是到了清朝才有的事。

  二颜色不同,僵尸道行不同

  清代的僵尸,也就是“僵”,从外形上就已经是恐怖的鬼物。“面枯黑如腊,目眶深陷。”(袁枚《子不语》卷十三“僵尸求食”)这还是接近僵尸的本来面目,即是现在出土的“楼兰美女”,估计其玉容也不过如此。但也有一说,道这干尸夜间出来作祟时,就变了模样,于是而有了“僵尸夜肥昼瘦”之说。

  这样恐怖而凶残的僵尸在清代以前的笔记小说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而据说这些僵之凶恶还有等级之分,其区别可由毛的颜色看出,而因毛的颜色不同,则又有“白僵”、“红僵”之称。俞凤翰《高辛砚斋杂著》说很具体:

  “窗外立一人,面白,身火赤,向内嬉笑。忽跃入,径至仆榻,伸手入帐,捩其头拔出吸脑有声,脑尽掷去头,复探手攫肠胃,仍跃去……某术士颇神符篆,闻之曰,此红僵也,幸面尚白,否则震霆不能诛矣。”

  这是说白僵是红僵的初级阶段,已经凶厉如此,而自白而红,则僵尸的凶厉就随着增加,以致天上派下的雷神都无可奈何。那更高的一级即是“绿僵”。《子不语》卷十中有“绿毛怪”一条,赤目如火,遍体绿毛,那形象已经相当恐怖,但细想起来,绿僵的可怖仍然没超出人的想象范围。又有一种“黑僵”,在《子不语》卷二“秦中墓道”中称作“黑凶”,这大约是西北人的叫法。

  所谓白、红、绿、黑,很明显是面部与身上的颜色,但都不是指皮肤,而是指身上的毛。所以袁枚说的“毛僵”应是概指诸种毛色之僵,以与无毛之僵相区别。因为还有不少故事中的僵是无毛的,无毛之僵明显道行尚浅,还不足以为孽。这些都是清初不足百年所独有的产物,让人很难理解其缘由所在。但综合来看,诸僵虽然都被写得极为狞恶可怖,但与其他恶鬼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那身上的“毛”,而诸僵的身世之谜大约也就在此处可以解开。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b.faloo.com/p/439690/76.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