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末之逆流战神

071 喘息之机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孙可望有些黯然了,李定国比自己小五岁却屡立功勋,如今又有了两百手下。纵然孙可望现在并不太在意这个名位上的事情,但是军中自然形成的一种竞争氛围始终牵引着他的情绪。

        “喏,这个队先分成两哨,先由旺儿带着,等定国伤势好了,各掌一哨。以后有了新兵再扩成营、大营、以后就成军!”张献忠察觉到孙可望的情绪不佳,遂改口安排了一下,两百人队改成了两个百人队。

        众人也没有意见,毕竟孙可望也是军中出了名年轻勇士,还是八大王的大义子,李定国的义兄,这样安排下来自然是公道得紧了。

        在众人的纷攘中,上游又来了两条比较大的木船,接着就有哨探来报:“大王,是罗大王找的船只,接咱们过河。”

        有了船,渡河的速度自然快了不少。很快就安排到了暂时归属老营的伤员们。秦燕柔看孙可望和老于把李定国抬了上船,心中竟然也不害怕那船晃悠悠的了,三两步就跟着上了船坐到李定国身边,很自然地把他抱在怀里让他的头斜靠在自己肩膀上。

        她现在才明白孩子长大了,已经是西营里面公认的英雄好汉,是汉子了。这不,他的脸已经脱去大部分的稚气,宽额头、高直的鼻梁和脸部逐渐明显的棱线,是个汉子了。只有好汉子大丈夫才能做出为大家伙儿的安全不顾自己生死的壮举来,这样的男人会受到别人的爱戴和崇敬,却注定要让自己一个把心放在他身上的小女人担忧一辈子。

        船上,几个跟随李定国的起义军士兵还在小声地谈论着,他们目睹李定国挺矛把急速冲来的一名明军哨官捅下马来,也看到这个少年人受伤之下还勇敢地补上阵列的战位,杀了不少的官军。这些个事儿在对李定国心存感激的人们嘴里当然地加了点作料,然后又被惊讶地听去了的人作为传奇再加工了一番流传开来。几个月后,一个“万人敌”的形象就出现了,所谓“众口铄金”大约就是这么一回事吧?

        秦燕柔凝神地听着,那些人说得也着实很精彩,说到李定国被箭射伤时,秦燕柔的心扑通扑通地狂跳着,背上和额头上冒出了密密的冷汗。再一低头看着睡得香甜的李定国,那心情自然是又欣喜又踏实又担心,甚至有种让这怀里的男人重新变成孩子,让自己可以每时每刻地看着他、抱着他,不让他去冒险作战,不让他再让自己涌起那种撕心裂肺的担心。

        经历了这么一场变故,秦燕柔总算彻底明白了自己对李定国的感情。这是一种有些象母亲对孩子,实际是妻子对丈夫的感情。

        等李定国醒来以后,西营已经穿过了平阳府。张献忠根据罗汝才提供的情报和隰县被偷袭的实际,认为南下之路已绝,遂决定先做出东进的态势,出太行山闹腾一阵,吸引官军东向后再折回太行山麓,转道向南。

        北直隶,是明王朝统治的中枢之地,由不得那些官军不回师东援。当然,张献忠知道凭借自己目前的实力,就算加上起义军36营主力,也不可能在北直隶扎下根来发展壮大。西营的去处还是首选河南,还是李定国说得进可攻、退可守,大不了跟官军在山里兜圈子的桐柏山、大别山、伏牛山、武当山一带。

        明思宗崇祯六年(1633年)五月初六,张献忠带领西营在平遥、武乡一带转悠了一大圈后,突然钻进了太行山。跟在西营后面的官军被引得昏头昏脑,走得疲惫不堪后,干脆放弃了对西营的打击,开始全力对付在晋中、晋北活动的王自用起义军主力。

        这样一来,张献忠所部就赢得了在和顺小镇的一小段休整时间。

        李定国的伤在此时已基本收口,逐渐地又开始活跃起来,开始兴奋地带着自己的百人队象模象样地操练战阵。

        大嘴山山和隰县的战斗让李定国清楚地认识到,面对有骑兵、火器和数量优势的官军,起义军必须加强有效的训练。这种训练不是去加强某一个人的武艺,而是让整支部队的所有人能够成为一个整体,在战场上发挥出千人如一人,以千万人对敌百十人的威力来。战阵,这个李定国从戚继光兵法里了解到的东西,无疑是快速提高装备不良的起义军战斗力的有效手段。

        在大嘴子山,是依靠地形加合理的阵形轻松的赢得了胜利。那一战,敌人的数量少,而起义军有充分的设伏、准备时间。

        在隰县东关的战斗中,仓促组织的部队和战阵在李定国的全力维持下依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果。当然,因为众寡悬殊,他的两百人队最后只幸存50人不到。就算这样,战绩依然是值得夸耀的,战阵,依然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www.999wx.com/Book/1030995.s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