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到晋阳一路上的行人今天可谓见鬼了,走着走着就感到一阵狂风卷过,将自己吹得七荤八素,不辨东南西北,只留下一条诡异的蓝色光带,隐隐约约还能听到女子的笑声,本来动听的笑声此刻却显得恐怖非常,定然是什么女鬼了,于是长安到晋阳一路有女鬼出没的传说就这样流传开来了……
六百多公里的路程,对于古人,是不可想象的,怕是要一天劳顿才能走完,而神骑落蓝竟然在一盏茶的时间内就行完了,不过距我估计,这和它本来的速度相比已是连蜗牛爬都不如了,这当然是我限制后的结果,你说一秒钟内就到了六百公里外,还不把张婕纾给吓死?不过就是这样,也把张婕纾吓得惊叫连连,让我和冷情的耳膜经受了一番折磨……
落蓝的速度渐渐减慢,我知道这是停止前的缓冲减速以减缓惯性的冲力,果不其然,不到一会儿,落蓝就停在了一座不大不小的城门前,只见城门上高挂匾额,上书:晋阳。
太原市是一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史称晋阳,简称并,是山西省省会。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期,称为晋阳邑,战国初期为赵国都城。秦代,太原郡为全国36郡之一,西汉又称并州,为全国13州之一,也是太原又称并州的渊源。南北朝以前的前赵、后燕、前燕、前秦及北齐,都以太原为国都。隋朝时,晋阳在全国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唐王朝发祥于晋阳,封晋阳为北都,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亦以太原为国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太原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史载有“控山带河,踞天下之肩背”的盛誉,郭沫若先生也有“远望太原气势雄”的诗句。到清代,太原已发展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商业、手工业城市。民国时期,太原即为省辖市。
太原位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西、北、东三面环山,黄河的重要支流汾河,横贯全市,流经境内约100公里。市区东有太行山阻隔,西有吕梁屏障,座落在两山间的河谷平原上。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较大,无霜期较长,日照充足。太原地处内陆,民风朴实、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如:战国名将廉颇,唐代宰相狄仁杰,文学家白行简和他的哥哥大诗人白居易,诗人王翰、王昌龄、王之涣,宋代名将呼延赞、杨延昭,书画家米芾,《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等均籍贯并州。
这又是一座历尽沧桑的老城哪!我已见过江都扬州、京都长安、东都洛阳,现在终于见到了北都太原!说实话,我对太原不是很了解,但是一看到那和长安、扬州、洛阳一般无二的城墙上的斑驳痕迹,我就明白了――它也有自己的故事,无尽的故事……
我跳下马,抱下张婕纾和冷情,然后迁起落蓝的缰绳,向晋阳城内走去。晋阳城内虽不比长安繁华,但胜在并不喧闹,民风淳朴,别有一种气氛。走在安静却并不死气的大街上,随处可见面带满足微笑的百姓,人人的步履都很轻盈,显示出愉快的心情,路边的乞丐也很少。看来这个李渊确是个有才之人,将封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别有一番气象,可算是乱世中的一片乐土,怪不得能够在以后的天下争霸战中脱颖而出,建立中国悠悠五千年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
李渊,唐代开国皇帝,字叔德,在位时间:618-626年。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李柄,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故特见亲重。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李渊自知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又深晓炀帝猜忌嗜杀,政局动乱,难于自保,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事,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渊起兵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隙进取关中。十一月攻拔长安,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李渊入长安后,立炀帝孙代王侑为天子(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又以杨侑名义自加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综理万机。次年(618)五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唐统一了全国。李渊在位时期,依据隋文帝旧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颁布均田制及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为唐代的职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础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