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所以它们的存在代表香港报业的繁荣独立与自由。
实际上,越是所谓‘精’英报纸,就越不好生存;越是大众化报纸,发行量就越大,影响力也越大。
从香港报纸的读者构成来看,基本以中下层市民为主。而且,读者需求多元,即使是所谓‘精’英人群,也同样有大众文化的信息消费需求。对于多元文化接受程度更高,这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状态,越是‘混’沌的报纸反而越能生存。
70年代是香港的中文报纸最繁荣的时期,巴掌大的香港半岛,竟然同时拥有近70家报纸。经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到1982年还剩下55家,1997年剩下38家。日发行量1989年底为180多万份,以当时580万人口计算,平均3.2人一份报纸。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占第二位。
那么关键来了, 如此之多的报纸,如此之‘激’烈的媒体竞争,赢病己手里有一部好的小说,又怎会担心卖不出去?
既然《明报》不给力,赢病己大可以不鸟他,换一家报社便得了,香港别的不多,就报业特别多!他对搜神记有那个自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星岛、成报、东方等等,大众口味,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也是一把抓,真比起来也不比明报弱多少,就是有许多写小说的爱捧老金的臭脚,赢病己见多了才来走这趟。
就在赢病己拉着李若彤转身‘欲’走之际。
嘎吱——
总编兼社长的金庸,戴着一副金丝眼镜,不苟言笑,漫步走了进来。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