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万里河山别样红

第一章:大洋惊涛(一)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一战前就投身外事工作、熟知日本这三十年来外交状况的东乡来说,他也很清楚日、美间矛盾并非自日军挺进南亚才开始,而是早就种下了相互间利益纠葛的种子,现在不过是美国借机发作罢了。

    当初,日本在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就对由美国倡导缔结的、旨在维持太平洋均势的《九国公约》及《非战公约》体系提出了挑战。但当时西方国家正陷入空前的大危机中,美、英等国忙于应付经济危机已焦头烂额,无力干涉日本在中国的行动。

    其后,日本于33年退出国联,34年发表被认定为亚洲门罗主义的天羽声明,37年全面侵华等一系列件都严峻损害了美国在中国的利益。特别是38年11月日本宣布建立所谓的“东亚新秩序”,以及40年日本外相有田发表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声明,更是触怒了美国。

    根据日本外相有田在38年所做的说明,所谓建立东亚新秩序,就是不承认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旧秩序。而当时的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更叫嚣什么“为了建立新秩序,大日本帝国不辞与第三国一战!”

    40年6月29日,有田发表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声明,更是趁法国战败投降、荷兰政府流亡、英国岌岌可危的时机,非常干脆地把英、荷、法在太平洋的属地·以至菲律宾和澳大利亚、新西兰都纳入了日本的“共荣圈”!而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日本同美、英、荷等国的矛盾。

    在10月23日的军政要员联络会议上达成初步一致后,日本一方面通过谈判与美国**以赢得时间,一方加紧进行作战准备。

    开战总是要有理由的,而东条英机则将对美开战完全归咎于美国的逼迫。

    “在谈判中·对于帝国所提出方案,美国方面只是用华丽的辞藻来答复,没做一点儿让步,却不断向帝国提出强硬的要求!”在与日本枢密院原嘉道议长的交谈中,东条英机毫不掩饰其对美国人的愤慨,“最为严峻的就是在中国撤军问题上。帝国向支那派出了百万大军,付出的代价是数十万人的伤亡、家庭得到亲人的悲伤、历时四年的苦难·还花了几百亿日元!如果现在依照美国人的要求从支那撤军,那么支那不但将奋起反对帝国,在民众党的蛊惑下,他们肯定还要接管满洲、朝鲜和台湾!以至还会要求把陛下和内阁成员、军方高级将领作为战犯审问!这是对帝国的公然侮辱,是我们决不能容忍的!为了帝国的利益,我们宁愿破釜沉舟,冒着整个大和民族剖腹自杀的危险,也一定要取得最终的胜利!”

    就在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1月16日接见日本驻美大使野村、谈判特使来栖三郎的时候·东条英机又在国会发表演说并通过电台向日本全国广播,声称:“华盛顿谈判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三点:一是美国不得干涉日本对中国事件的处理;二是美国不应对日本帝国实行间接武力要挟·而应取消经济封锁;三是应尽力使欧战不延长至东亚。”

    东条英机这番言辞等于是为谈判破裂归罪于美国做好了铺垫。

    日本选择了以谈待打,因而在谈判中先后所提出的两个方案自然也就距美国要求相差甚远。

    不过,美国当时所提出的要求也确实过于强硬,有逼日本撕破脸从而消除美国国内对政府参战阻碍的嫌疑。当然,这种嫌疑是很难找到确凿证据的。

    就在11月26日下午,美国国务卿赫尔将野村和来栖召到国务院,并将美、日谈判《备忘录》交给他们。在这份备忘录中,美国要求:日本从中国和印度支那撤出全部陆、海、空军和警察部队;在中国除支持重庆政府外,日本不得支持任何其他政府或政权;日本须在实际上废除三国同盟条约。

    在递交备忘录的同时,赫尔还强调:“除非日本政府恪守这一条约·否则,所谓的和平处理就不能叫人相信。”

    通过电报,备忘录的内容在27日被传送到了东京,适逢军政要员联络会议午餐休会时间,东条英机当众宣读了电报内容。一片沉寂之后,不知是谁迸出了一句“这是最后通牒”·原本正在就餐的要员们随之就迸发出了一阵阵怒骂。

    “除了战争,帝国已别无选择!”东条英机也拍案咆哮道,“满洲是用巨大的血汗代价得来的,失掉满洲就意味着经济上大难临头!美国这是在把帝国当作战败国来对待,这是绝不能容忍的!”

    如果接受美国的条件,那么日本在中国的存在将恢复到日俄战争之前的状态,此前在华北、华中、华南等地的一切都将成为泡影,以至连满洲也要放弃。这不但会使日本国内的企业陷入全面停顿,而且还会影响到朝鲜、台湾等地能否继续为日本所有的问题。由此,日本不但不能保持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以至还要沦落为三流国家!

    面对美国人的条件,不仅东条英机选择了战争,其内阁所有成员都达成一致:日本除了侵占战争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www.999wx.com/Book/3837937.s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