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生了个儿,是这府里的大哥儿,老太爷赐名“沐”字,现正跟着李楷,与男丁一处。说话间,小白氏又伸手招了招,又来了俩个差不多大的小姑娘,一个着鹅黄一个着淡紫。
小白氏笑着说,“这俩丫头,也是我房里的,都是六岁,这个叫李漪,现在行四,这个叫李汶,行六。”
秋水开始还不明白,脑转了半圈,才领会了,看来这四姑娘六姑娘是庶出的。不过,秋水有点儿乍舌,二叔如今才几岁,这就有了三女一男?这也算是人丁兴旺了?
接着,秋水发现,这人丁兴旺的不仅仅是二叔,三叔四叔也皆如此。
三婶李崔氏带着的是三姑娘李汀,今年七岁,身后奶娘抱着的是四岁的李沛,府里的二哥儿,这两个,都是李崔氏所出。李崔氏说起来,满脸带花,也没见特别得意,还随意地抱了抱四岁的李汐,庶出的七姑娘。
只是秋水感觉自家娘亲有些个紧张。是啊,如果照这样看起来,反倒是自家爹爹显得异类了。只是秋水暗暗的握住了娘亲的手,这个事情上,要相信爹爹!
看着几个妯娌都过来说话,四房的李孔氏也带着孩过来了。这个四房,秋水在路上也听玉鸾说起过。这四叔是爹爹这一辈唯一的庶出。据说那时太太小张氏正怀着三爷李格,没法服侍老爷李嵎,就让老爷书房里的一个一等丫鬟去服侍了老爷,那丫鬟被开脸作了通房,太太还许诺,只要她能生了儿,就劝老爷抬她做姨娘。那丫鬟肚倒也争气,一夕服侍,竟真的有了身。可惜,估计是福太大了,这通房承受不住,竟然难产了。最后虽然挣命生下了儿,自己却一命呜呼了。太太虽让老爷以姨娘的名分办了后事,只是终究没命享福。
秋水还记得玉鸾说这个的时候,脸上是同情,可语气里是遮不住的羡慕。
那个通房去了,据说太太善心,就把才出生的四爷抱过来,跟三爷一起养着。那时,京里谁不知道安国府小张氏的善名儿?而老爷李嵎更是对太太愈加好起来,俩人感情甚笃,李嵎再也没有什么通房小妾,就是后来太太再次怀孕,老爷也再不要别人服侍了。
这些发生的时候,李棣和李白氏还都在京城,自然是晓得的。李秋水也没从奶娘那里磨出什么不一样的话,不由暗暗啧啧。不过,秋水还是对她那个四叔的名儿有些好奇的,柯,分支分叉也,这可是她祖父亲自去向她太爷爷建议的。
后面的事情,李棣夫妻已经离京了,不太知晓了。听得玉鸾细说,后来到四爷李柯到了说亲的年岁,太太精挑细选,最后没选京里的大家,而是选了山东曲阜圣人旁支的庶出姑娘为妻。孔家儿不出仕,但多为师长者,其桃李遍天下,虽夸张了些,但可想一斑,而孔家的姑娘,多嫁入高门官宦。所以,这门亲事,这一下,又让人称赞。
秋水越听越佩服,庶出的儿,虽是国公府的,但也高低不成的,真要给配个官宦女儿,这里头的说法和后患,恐怕不能让小张氏放心吧?谁知道小官儿以后会不会成大官?而孔氏就不一样了,首先圣人之传,最讲规矩,轻易不会介入嫡庶相争,而这庶出对庶出,连的两姓,却是李孔,而两姓,按着这时代的规矩,却是以嫡出为代表。。。。。。
小张氏并未把李柯区别对待,所以四爷对二爷三爷也是打心里的亲近,而李孔氏嫁过来,日也和顺。如今四房,只有她嫡出的两个孩,一个是六岁的五姑娘李淑,另一个,就是她现在抱在手中的儿,三哥儿李源,如今三岁。据说,老太爷对这重孙,格外喜爱些。
秋水在看到李源时,就好似有点儿明白老太爷缘何偏爱这孩了。
这么说吧,小张氏遗传基因相当强大,所以二叔三叔都肖似她,刚才祭祀的时候远远看了,他们的儿都有点儿像小张氏。四叔,却有四五分跟老爷肖似,可四叔的儿,却比他爹更像老爷。
这会儿,这个被当作宝贝抱着的男孩儿奶声奶气地冲着秋水道:“伱是谁啊,怎么长得不像咱们家人啊?”
秋水一激灵,终于抓住先前的飘渺来了。
(谢谢蓝一天童鞋!
好茶收到了这本书的第一粉票,泪奔~~)(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