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明末之重铸帝国

第284章 玉米,红薯,文吏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了地窖,用来储存这几袋红薯,每天还要下去翻动一下,不要让它们坏掉了。

而对于李子霄来说,虽然他对于农业知识很匮乏,但是也知道玉米和红薯的用途,还有它们带来的难以估价的影响。

玉米、红薯这两种作物,还包括土豆和辣椒以及烟草等,都是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才被从美洲大陆运出来的,逐步开始扩散到全世界范围种植。

而这两样作物,进入华夏时间绝不会太长,以至于华夏腹地之中,许多人都没听说过,也没见到过这两种作物。

所以当初被发现的时候,有人不认识它们,还险一些被丢弃掉,或者是拿去喂牲口,或者是干脆扔掉。

结果还是赵腾好奇,严格遵守李子霄收集粮食的命令,既然这些东西,老乡告诉他们能吃,那就应该属于粮食。

于是赵腾便留了下来,到了扬州后拿了一些给李子霄看,结果当李子霄看罢之后,当即便震惊了,随后便是欣喜若狂。

于是,这才令赵腾妥善的保存了起来,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这两样东西估计着就会和李子霄失之交臂了。

玉米和红薯这两种作物,都是比较耐旱的东西,很适合在华夏北方种植,特别是丘陵地上,更适合种植这些东西。

而且这两种作物,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亩产量高。

玉米在后世的时候,亩产量可以达到一千多斤,这时候的玉米没有后世种子好,也没有什么杂交玉米之说。

但是产量也绝对不会低于,这个时代华夏人常种的各种粮食作物。

特别是它耐旱和不择土壤的特性,便十分适合在这里推广种植,应该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救灾粮,而且吃起来口感也不错。

而红薯就不用说了,这东西不占地,田间地头找点地方种上,产量和现在的许多农作物相比,可以用吓人二字形容。

亩产万斤那都是少说了,即便眼下还没有良种也没有化肥,但有农家肥啊,仅凭他手头现在的这些红薯,亩产量估计也不容小觑。

最保守的估计,起码也有几千斤以上的产量,而且现有的那些红薯,也可以很快扩繁起来,绝对是一种前途无限的救灾粮。

更何况这东西浑身上下都是宝贝,几乎没有不能吃的地方,叶子可以吃,茎秆也能当菜吃。

即便是干了的茎秆叶子,照样也是上好的饲料,所以某种程度上,这些红薯在李子霄的眼中,甚至比同等重量的银子,还要值钱。

可惜的是现在找不来土豆,如果再有土豆的话,那就更加完美了,这几种高产作物合起来大量推广,很快便能解决粮食的问题。

和老汉聊了一阵之后,李子霄还发现老汉确实不是吹的,在种田方面的经验十分丰富,包括耕种,积肥,施肥,灌溉几乎无所不通。

于是心中更是大喜,难怪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世上的每个人都有他的长项,只要善加利用,便都是人才。

“老伯,请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天我有幸能和老伯遇上,乃是我的运气呀!”

李子霄慨叹着对这个老汉说道。

老汉赶紧连连谦虚道:“哪里哪里,大人言重了,俺也就会点种地的事情,哪儿有大人说的那么厉害呀!

倒是小老儿要多谢大人,您给俺孙女的这些个饼子和肉干,要是没什么事,俺不敢耽误各位大人了,告退了!”

看着老汉带着自己孙女离开后,李子霄也带人返回,在心里更加下决心,在开春后,是该找一些有经验的老农,种植玉米和地瓜了。

可惜,此时他手里的玉米和地瓜种子不多,一时还无法推广开来,先找一批有经验的老农试种一年。

一来让他们积累种植玉米和红薯的经验,而来积累下更多的种子,方便日后的推广。

而李子霄通过这次和这位老汉的对话后,对于永城县农民百姓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不得不说,钱广元确实是个很有能力的人,这一年来,将永城县打理的井井有条。

李子霄很多时候,都只会提出一些大概的思路,最多也只能称之为骨架,而剩下完善和执行的事情,就由钱广元来做。

钱广元帮着李子霄把提出的事情给细化,对于许多事情来说,他都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钱广元也没让李子霄失望,自从接手了永城县的政务后,很快便摸到了门道,开始走上了正轨。

他们完成了对当地户籍的统计,并且统一进行了登记造册,年前大量流民涌入永城县,让这里人口激增不少。

钱广元到底是读书人出身,别看上阵打杀不行,处理起民事来,倒是轻车熟路。

再加上白龙军一贯的严谨作风,也不存在贪墨之事,所以万事推行起来,都很是顺畅。

老百姓们也一个个心甘情愿的接受他们的调配,使得永城县现在牢牢掌控在白龙军手里,这里的百姓早已不记得朝廷了。

这段时间里,钱广元通过整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www.31xiaoshuo.org/23/23794/13868377.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31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