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淬炼三国

第六十九章 震撼(2)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前章内容有所增补,所以挪了一部分到本章中

    龙毅笑道:“说是银也无不可,确切地说应该叫白铜。”

    《汉书》中曾记载:“犍为郡西南朱提山出银”,而这个银实际上就是众人眼前的镍白铜。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白色的铜合金被统称为白铜;这其中有锡很高的铜锡合金,白铜镜以及隋代的五铢钱都是这种合金的制品。其二是炼丹的术士用砒霜和铜合成的铜砷合金,即砷白铜,又称“药银”;其三就是镍白铜,不仅硬度高,色泽美观,而且耐腐蚀,不似白银容易氧化变黑。所以三种白铜中,镍白铜最为重要,其次是砷白铜。

    世界学术界公认,白铜是由中国的云南人最早发明和制造出来的,后来便一直是云南和四川两地的特产。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制造的白铜器件,便远销周遍国家。到了唐宋时,中国镍白铜已远销阿拉伯一带,当时波斯人称白铜为“中国石”。大约16世纪以后,中国白铜运销到世界各地,博得了广泛的赞扬,它经广州出口,由英国东印度公司贩往欧洲销售。英文“paktong”或“petong”一词就是粤语“白铜”的音译,其含义是来自中国的白铜,也就是指产自云南的铜镍合金。 ”“

    17至18世纪,镍白铜大量传入欧洲,并被贵为珍品。称作“中国银”或“中国白铜”,对西方近代化学工艺曾起过巨大影响。16世纪以后,欧洲的一些化学家、冶金学家开始研究和仿造中国白铜。法国的耶稣会教士杜霍尔德在其1735年出版的《中华帝国全志》中写道:“最特出的铜是白铜,其色泽和银一样,只有中国才有,也只见于云南省。”

    1823年,英国的汤麦逊首先制出和中国云南白铜相似的合金。同年,德国的海宁格尔兄弟仿制云南白铜成功。随即西方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并将这种合金改名为“德国银”或“镍银”,而名副其实的云南白铜,反而被湮没无闻了。

    众人虽然不知道白铜在后世有诸多曲折,但也知此时的白铜堪比白银,不由得都倒抽一口冷气。

    龙毅接着道:“幸亏我在王当的私库里寻到这么大一块白铜,又有几个专做首饰的熟练工匠们,就这样还花了几个昼夜才敲打出来。不然,这个太阳真火炉真不知何时才能面世。”

    他见赵风有些失望,话锋一转,“不过,这都是暂时的,等以后我们找到合适的材料,就可以大批量制作。这种真火炉,虽然只能在有太阳的白昼使用,可他携带方便,使用起来非常简单,不需要柴火,也没有烟气。若是行军之时,用他来烹煮饭食,省时省力,也不易被敌人斥候发现。”

    赵云显然对这个真火炉很有兴趣,围着它仔仔细细地查看了一番,才说道:“看大哥的设计,这铁架和镜面似乎都可拆卸。”

    龙毅点头道:“的确如此”,他一指墙角的长条木箱,“拆卸之后,可完全放入此木箱之中,总重不超过六十斤(合今15公斤),一个士卒便可背走。”

    “这太好了!”赵云大喜,“平常我们宿营造饭,挖灶砍柴都需花费不少功夫,若是携带此炉就没了那许多麻烦。大哥此举大善!”

    众人正在拍手相庆,却见周仓“当啷”一声扔下铁勺,手叉着腰,没好气地说道:“奶奶的,这还真是个手艺活儿,弄了半天都整不出个完整的来,气死我也。”…,

    众人一看,却原是周仓不得要领,三刮两刮,把团面浆刮得支离破碎,到处都是,面浆被热气一烫,很快就熟了,好像破布头似的。

    众人捧腹大笑。

    正这时,忽听房顶上有一人说道:“好啊,我说这么香呢,闹了半天,原来是你们在此偷嘴!”

    众人抬头望去,就见葛玄足尖一点,从屋檐上轻飘飘地落了下来。

    龙毅心头一热,他两次得葛玄相救,自是感激不尽,正要上前见礼,却见葛玄对他视而不见,径自走到太阳真火灶旁凝神细看,还探手在铁板上摸了一把。那铁板上集聚了几百度的高温,葛玄才一触碰,就像是被毒蝎蜇了手一般,怪叫一声缩了回来。

    众人想笑又不好意思笑,只好将笑憋在心里,盯着葛玄的一举一动,看他能够寻出什么奥妙来。

    葛玄背着双手,围着真火炉转了三圈,又抬起头,瞧了瞧天空中耀眼无比的太阳,若有所悟地点点头。他从院中苗圃里,寻回一根干枝,蹲下身子,将那根干枝抵在铁板下面的光团中间,不大会功夫,那干枝就冒出青烟,紧跟着就“呼的一下”迸出一团火苗来。

    葛玄哈哈大笑,将干枝一扔,拍手道:“我晓得了,这只怕与冰中
手机支付宝搜索P2zPYPB74GJ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www.999wx.com/Book/5777250.s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