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中,杜光庭滔滔不绝、长篇大论,李俨默默无言,洗耳恭听。
虽然杜光庭洋洋洒洒说了几十条,但其主要意思不过“整理科仪”、“改革戒律”、“加强管理”、“大力推广”等几条。只是他说得十分详细,看样子就知道,他对这些东西早有了成熟的见解,说起来才能滔滔不绝于耳。
李俨耐心听完,表面上虽然不说,心中却一直不满意。
他并不是一个道教信徒。实际上,作为一个后世人,他就算不是完全的无神论者,起码也是一个“敬鬼神而远之的人”。即使他不完全否认神灵的存在,也并没有把神灵看得太高。以他的观点,那些神灵即使存在,要么是一些拥有高科技技术的外星人,要么就是一些在进化上已经长足进步,拥有了一些普通人无法拥有的力量的人。无论哪一条,都远远达不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地步,自然也犯不着将其当成神灵一样崇拜。
总而言之,李俨并不是一个信徒,道教的衰落与否,如果不是关系到他的大计,他也丝毫不会在意。杜光庭说的这些东西或许对道教的发展很有意义,却没有谈及李俨最关心的话题。他当然不会满意了。
那么李俨想让道教来为他干什么呢?不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通过道教统一思想,为华夏民族打造一个健康的、开放性地、有活力的思想氛围和思想素养。另外一方面。也打算通过道教中所包含的那一部分科技成分,为中国的科学发展事业打下基础。
而这两者,其实都不是没有别的选择。统一思想方面,儒家的思想在当时占据主流,如果改造得当的话,完全可以达到李俨地要求,并不一定非道教不可。而科技研究方面。百家争鸣时候的墨家比道家水平更高。虽然在汉武帝时候罢黜百家,墨家也因此消亡。但实际上在民间还有很多墨家地技术和理论流传。一般人虽然找不到,李俨以帝王之尊的身份下令去找,却并没有多大的问题。
当然,这两个额外的选择比起道家来说,在操作方面的困难要大一些,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李俨并不想这样做。但如果杜光庭不能让他满意的话。他也只好退而求其次了。
很快,杜光庭似乎觉察到了李俨有点心不在焉的迹象,总算将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述告一段落,话题转向了李俨感兴趣的方面:
“我道家《道德经》《南华真经》(即《庄子》)其中微言大义十分玄妙,非添置过人之人不能解之。当今我道门对这两部经文有多种解释,却很少有能近乎于道的。故应当重新诠释两经,广步天下,以昭我大道之妙。”
“那么。杜真人以为老庄之语,应当作何解释才算得到了其中真意呢?”
“小道以为,老君所言之道,有三义,一为理,二为导。三为通。理者,理实虚无,以明善恶。导者,导执令忘,引凡入圣。通者,通生万法,变通无壅……”
“道者,虚无之称也。以虚无而能开通于物,故称曰道无不通也,无不由也。若处于有。则为物滞碍。不可常通。道既虚无体,无则不为滞碍。言万物皆由之而通……”
(注:以上话语和下面的一些阐述皆来自杜光庭著作的《道德真经广圣义》)
李俨细细品味杜光庭的话。暗暗点头:杜光庭是说,道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开拓了途径,也就决定了这种途径;道又是事物运动的推动力量。这种理论,不正可以归结到基础科学吗?道是事物运动地推动力量,可以归结为力学。道决定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可以归结为物理、化学准则。当然,要做出这样的归结,则必须善加引导,否则也不过是又一番空泛的玄谈了。
“心之惠照,无不周偏。因境则知生,无境则知灭,所以役心用智者,因境而起……”
这是说心随境迁,而知识来源于外界的刺激,对境方能生知,这已经接近现代科学的观念了。
“万物自古而固存,岂待为之而后存哉?物自得其生育动作也……”
这是说物是从来就存在地,并没有一个刻意的主宰去创造它。这已经脱离了造物论的神学,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等等等等,林林种种,杜光庭的思想中虽然还有些摆脱不了迷信、空泛玄谈的成分,却已经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观。那迷信、空泛玄谈的成分,也是受他的时代限制所至,还要慢慢来改造。
见李俨听得专注,杜光庭也是大喜,知道自己多半有戏,侃侃而谈的劲头更加主了。旁边地钟离权师徒见他似乎很受李俨欢迎,也是十分欢喜。
正谈间,李俨突然打断了他地话:“杜真人,朕曾经提出过‘新仙学’的概念,真人以为朕地说法可近老子真意?”
正兴奋中的杜光庭如同头上被泼了一瓢冷水,顿时冷静下来,小心翼翼的措辞道:“陛下所言,其实很有道理。只是……只是大道无形,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