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民国第一军阀

第058章 欧洲移民时期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战争结束后,欧洲人的自信心被严重打击了,欧洲人开始怀疑工业体系是否正确,否则怎么会引发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呢?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来自]

    后天社会确实有诸多问题,确实不可长久,但却像是一场赌博,也许能够化蛹成蝶,也许人类毁灭。

    但是人类确实已经进入了后天社会阶段,这个潮流已经不可遏制了,任何国家、民族想要生存,都必须毅然的沿着这条道路下去,古代那种先天模式尽管长久,但却已经是不可能继续存在下去了。

    欧洲人同时也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欧洲太危险了。

    待在欧洲随时可能被战争所波及,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随时可能要走上战场,或者家园被毁。

    对于资本家们来说,他们也发现欧洲的资本环境存在隐患,一旦战争开打,就可能被波及,从而损失惨重。

    因此战后的欧洲人,很多都想要移民。

    他们要脱离危险的欧洲,寻找一处安全的国家。

    在这样的潮流下,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都成为了欧洲人的选择范围。

    移民浪潮也在欧洲悄然拉开。

    中华民国的民族资本集团这一时期抓住了这一机会,在欧洲各国大力招揽各种工商业人才。

    很多欧洲人是不具备移民条件的,移民首先要有钱,否则门槛不容易进去。

    但是对于那些有一技之长的欧洲人来说,去中华民国却很容易,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到中华民国首先有工作保障,不太容易失业。而且待遇还比较高。

    在中华民国,技工的待遇并不比欧洲差,甚至还要高出一些,特别是那些非常缺乏的工业人才。

    另外,中国在这次世界大战当中虽然也有不少战争,但是中华民国却未被拖进战争旋窝当中,社会安定,投资环境良好。

    只不过中华民国对于那些欧洲资本家们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中华民国的民族资本集团愈加庞大,其影响力已经很大了,欧洲资本家想要挤进中国市场赚钱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首先在税收政策上。外资所要缴纳的税收比中国民资还要高出一些,更加无法与那些民族资本集团的商人所享受的政策优惠相比了。

    所以进入中华民国的欧洲资本商人不是太多。

    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文化问题,欧洲资本商人更愿意去美国。美国此时的投资环境能够也非常良好。

    战后的美国,也弄到了不少剩余资本。

    这些剩余资本在战后立即开始了工业设备的更新换代,在工厂生产模式上,开始大幅度的使用远华集团‘子弹制’,或者叫美国‘福特制’。因为江渝的出现,福特制并不被人们所广为接受,因为江渝在德国采取流水线分工生产的时间比美国福特汽车工厂要早上几年。

    因此世界普遍认为是远华集团率先使用这种生产、管理制度。

    美国此时也在大量生产各种工业产品,以应付欧洲战后的消费热潮,只不过这一次消费热潮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被中国及中国附属国的商品所占领了,美国所获得的世界市场份额比中华民国来说少了很多。

    而且美国内部市场也遭到了不少中国商品的入侵。

    但是美国有其巨大的内部市场需求。依旧是强力的拉动了市场消费,特别是参加欧洲战争的美国大兵们返回美国之后,这些美国大兵首先是青壮年劳动力。是社会收入的主力军,手上又有大把的军饷,这些美国士兵回到美国之后,立即成为了消费主力。

    美国的工业设备在战前依旧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此次设备更新换代。主要是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这次工业设备更新换代,能极大的提高美国工业生产力。一定程度上扭转市场竞争上商品竞争力不如中华民国的这一现状。

    只要美国能成功的把工业体系升级了,那么日后国际市场鹿死谁手还不得而知。

    但这些都是其次的,对于国际市场这个大蛋糕来说,中华民国并不奢求完全吃掉,中华民国也不是主要靠国际市场来拉动经济的,中华民国靠的是庞大的内部市场,而内部市场因为工人收入的不断增长,已经初步培育出来了。

    最重要的是,美国工业在完成升级换代之前,是没有办法进行大量放贷从而刺激泡沫经济的产生的。

    也就是说美国在这一进程完成之前,其建设速度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www.999wx.com/Book/6161245.s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