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了某种巧合性的概率;因为在这其中既有渡海来自北面闽地的,重建的泉州军和漳州军一部先头,也有来自西面桂管经略使的讨击兵,和安南都护府/静海节度使领下的备边戍卒;
可以说几方派出的前探人马相继在沿海登陆,又得到当地的群起的土团、乡兵的呼应之后,就轻易掀翻和覆灭了义军在当地明面上,本来就相当粗放和无序的占领状态。只是后来在地方上难免有些分肥不均的杯葛和矛盾,这才各自分兵做数路去“经略贼氛”和“克复失地”。
其中实力最大的一股,就是来自闽地的漳泉联军,足足有甲械齐全的水步兵马两千多人;后来又从海上陆陆续续得到了来自浙东观察使崔璆的一些支持和补充,还派过来了相应的后续官属人等,以维持收复地面的事态。因此在后来的发展当中,几乎占据了这些官军当中大半数的主导局面;由此占据的地盘和授予的官职也是最多。
而个中最是精悍善战的,则是来自西面安南都护府节度使曾衮麾下的备边戍卒;虽然前后只有由一名牙将带领下八百多人,但是在地方上攻城拔寨起来,却是那些数倍甚至十数倍的驻留义军,都是完全抵挡不住的。
其次者为桂管经略使李瓒派遣来的一千讨击兵,其中到倒有大半数都是当地羁縻州出身的蕃卒和土兵,固然是悍勇有余但是残忍嗜杀,军纪也最是败坏不堪;因此很快就与地方上产生许多矛盾,而经数次内讧之后就逃亡散去不少,最后沦为安南戍卒的附庸。因此,在官军主要三股势力当中敬陪末座。
只是,相对于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带,而人口稠密相对富熟的岭东一带;岭西诸管名下虽然有三十余州,却是山多地少相对贫瘠而户口稀少的多;再加上土蛮错杂牵制了很大一部分力量;因此,是在没有足够的余力组织更多的军队和支援前来,而是悉令他们就地自取钱粮淄用。
所以,他们虽然是奉命扰乱义军后方而来,但是缺乏后续的支援和补充,基本上处于死一个少一个的窘境;因此,在后来为了与闽地系军马争夺利益,只能用当地收拢的残兵和土团中招募的精壮来凑数,又分兵抢占了数地的城邑,具体战斗力也下滑的比较明显。
只是让周淮安比较意外的是,自己好像在无意间已经与之交手过两次了;第一次居然是在长乐县城的攻守战当中,那股靠夜间强袭夺取了门楼,又被自己带人给打回去的官军就是其中之一;
然后,就是在前日夜里那场诈取不成的袭营之战,负责打先头的骑卒和步队,就是城中仅存的三百多名安南戍卒和一百多名桂州(今桂林)讨击兵,还有若干亲卫士卒所构成的;所以打起来韧性十足又不乏配合老练,更很有些前赴后继的悍勇。
毕竟,据他对这个时代的了解,这些安南都护府的备边戍卒,往往又被称为“长征健儿”,在大唐的军事体系当中,是最早出现的职业军人群体,往往服役期限比其他官军都要长的多;尤其是他们所在安南都护府,常年要处在镇压土蛮和对抗南诏的高频率军事冲突前沿。
因此,就算是在如今朝廷衰弱而纷争四起的天下各路人马当中,也算是相当靠前的存在。要知道,当年扰乱了大半天下的庞勋之乱源头,也就是一群超期服役的桂州戍卒想要自行回归徐州老家,所一路打穿了半壁江山,以滚雪球式闹出来的军变事件。
如果不是后分营的人马提前被他发动起来,依照准备充足的防御工事进行防守反击的加成;只怕面对这些从城南大营转战过来,正当决死突出之势和上风的敌人,也要有些玄乎和难过的;最少伤亡的比例还要反伤一番才是呢。
然而,对于周淮安来说,无论是这些闽地兵马,还是安南戍卒,这些可似乎不在他所知历史记载当中的事件啊;难道是因为规模是在太小影响太有限了,或者说是岭南地区的相对地理封闭性,才淹没在历史长河当中而不为人知么。或者是因为自己的出现,在这里的历史事件线上,义军出现了细微的改变了么。
当然了,这其中也不是没有潜在的机会和好处,至少他的后分营里至少掌握了三百多名俘虏。如果能够在后续的思想改造和劳役当中吸收上一部分;哪怕不能放心直接使用,而是作为现成的教习和指导,对于提升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和组织度,还是有所好处的。
毕竟据周淮安所知,黄巢麾下的农民军在转战的过程当中,其实不乏直接收编和吸收那些被击败官军的例子,只是其中大多数都是中下层官兵为主;这样做虽然带来了不少潜在隐患和不稳定性,比如临阵或是事后的逃亡、反水时间;但是也变相提高了其麾下军队正规化和组织程度。
而对于周淮安而言,来自后世人的眼光和经验教训,足以让他有的是各种让人交投名状的手段和自绝后路的办法,来慢慢的炮制和改造、调/教这些俘虏才是。
接下来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