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隋末逐鹿记全文阅读

第一百二十七章 五凤三年大事记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当为叛逆。

就在高畅围困洛阳之时,六月中,李世民率领大军从并州南下。进驻河东。

就在李世民率军南下之际,李渊命令潼关以东地唐军集结,然后向洛阳进发,率领这只唐军的统帅乃是齐王李元吉,副帅屈突通。

名义上是齐王领军,真正指挥这只军队的却是屈突通,其麾下有黄君汉。史万宝,王君廓。刘德威等大将。

与此同时,李世民率领大军穿越太行山,进驻河内,与济源的李道宗会合。集结大军。攻击河阳,想夺取夏军在河内的这个桥头堡,随后从盟津过河,增援东都,南北合击东都城下的夏军大部。

就在唐军大举东进之时,在群雄并起的南方,战事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四月,李靖率领在彭城休整好几个月地夏军突然南下,攻击钟离郡。李靖的夏军共有两万余人,其中,除了一部分河北和山东地士卒外,大部分都是他新近在彭城征召的江淮子弟,对着南方的水土。这些江淮子弟比起北方人要熟悉得多。正是为了将这些江淮子弟训练成军,李靖才在彭城休整了许久。

也是因为李靖在彭城休整的时间很长。麻痹了坐镇江都地吴帝李子通,那家伙夺取江都之后,自觉自己有了问鼎天下地本钱,一举一动,甚是狂妄。

进入五凤三年以来,李子通一直在向南方用兵,针对的对手并非强悍的江淮军,而是比他孱弱的梁王沈法兴。

在这一年,李子通率领大军南下,占领了京口,击败了梁军大将蒋元超,将其击杀,丹阳以及相连的几个郡县全都投降了李子通。

眼见李子通气势日盛,投降了李唐被李渊封为吴王的杜伏威得到了唐王朝的命令,让他攻击李子通。

丹阳乃是杜伏威起事的老巢,最终江淮军被叫做丹阳军,因此,杜伏威是绝不容许李子通占据丹阳的,新仇旧恨,一起算,于是,他让副手辅公佑率领精兵一万进攻李子通。

就在杜伏威和李子通交战之际,李靖率领夏军南下了。

这个时候,镇守钟离郡地乃是李子通手下大将左孝友,由于李靖进军速度奇快,水路两进,左孝友措手不及,他的水师还在渡口上就被夏军派精锐部队奇袭烧毁了,当夏军进逼钟离时,他已经无法组织部队抵抗。

左孝友虽然是李子通的大将,不过是后来在途中率领本部人马投靠李子通的,他自然没有为吴帝拼死作战的意思,见战局无法挽回之后,左孝友命令部队放弃了抵抗,投降了夏军。

北面战败,南面地战局也对李子通不利,在和江淮军地交锋中,双方互有胜败,然后,战争的主动性一直掌握在江淮军手中。

最初,在和李子通地交锋中,辅公佑挑选了精兵一千人,让他们为前锋,然后命令数千人随后出发,自己则率领主力尾随在后,在那几千人的背后,他安排有督战队,下令,后退一步,立即斩首。

李子通用方阵和辅公佑对抗,辅公佑的前锋一千人拼死作战,辅公佑再率军从左右两翼包抄,李子通失利,于是后撤,当辅公佑追击时,李子通乘江淮军阵型散乱,突然发动反击,击败了辅公佑。

当晚,江淮军大将王雄诞率领精锐死士数百人夜袭李子通的大营,在上风处放火,李子通大败,数千人被俘。

这个时候,李靖率领夏军从钟离南下,进逼江都。

李子通放弃了江都,不战而退,将江都拱手让给了李靖,与此同时,面对江淮军的紧逼,他放弃了京口,集结两万人,南下攻击吴郡的梁王沈法兴。

吴郡一战,沈法兴大败,率领左右亲信数百人仓皇逃离吴郡,吴郡另一变民军首领闻人遂安派部将叶孝辩前去迎接沈法兴,走到中途,沈法兴突然后悔,想要诛杀叶孝辩,吞并其众,事情败落,叶孝辩率军攻击沈法兴,走投无路之下,沈法兴投江而死。

李靖占据江都之后,直接面对投降李唐的江淮军,故而,没有再继续南下追击李子通,李子通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击败沈法兴后。吞并了沈法兴地疆土,全部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北到太湖,南到岭南,表面上,又重振了声威。

八月,李靖率领夏军和江淮军对峙。

对于降唐。辅公佑一直有着不同的意见,他并不赞同杜伏威降唐的决定。只是一直隐忍不发,在和夏军的交锋中,江淮军屡次被夏军击败,京口。丹阳落入了夏军的手中。再加上,江淮军一向以劫掠为主,对地方建设并不注意,故而,民心也不在江淮军这边,因此,辅公佑向杜伏威进言,希望和李靖谈判,转而投靠夏王朝。

杜伏威不许。辅公佑又没有多说什么,退帐而出。

九月,江淮军在历阳郡再次被李靖击败,辅公佑率领本部数千人马脱离了战场,投降了夏王朝。杜伏威震怒不已。却无法可施,唯有率军西进。前去攻打江陵的萧铣,希望能将功赎罪,协助巴蜀方向地李孝恭共同覆灭萧铣。

十月过后,夏国已经在江南占据了大量版图,为了建立良好的地方政权,巩固夏国地统治,维护夏国的法令,李靖停止了进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s://www.ybdu.com/xiaoshuo/5/5656/839755.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yb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