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之所以没有率领唐军大举进攻榆次,并非因为他面前的这个对手,不管宋金刚如何骁勇善战,终究是他的手下败将,李世民并没有把他放在心上,李世民担心的是位于宋金刚身后的夏军,夏军大举进入山西之后,这些人躲在什么地方?究竟有多少兵力?他暂时还搞不清楚,敌势未明的情况下,不宜仓促行事。
李世民在榆次前踟蹰不前,另一路唐军李仲文部则一路高歌猛进。
刘武周败退晋阳之后,定杨军军心溃散,面对唐军李仲文部的进攻,他无法阻挡,如果,仅仅只是面对南面唐军的进攻,他也许还能支撑,然而,他的最终依靠却给了他致命的一击,让他彻底没有了翻身的机会。
去年刘武周率军攻击晋阳时,突厥人曾派兵助战,但是,当刘武周声势日盛,突厥人又改弦易辙,在李渊卑躬屈膝的请求下,撤回了助战的突厥军队,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策略,只不过,在从晋阳撤离的时候,突厥将军阿史那步利沿途留下了少量部队,从石岭(山西省忻州市南)以北,每一个险要的关口,都有突厥人留下,名为协防。
当刘武周溃败之后,突厥人更进了一步,阿史那矣利弗彻底抛弃了刘武周,转而与李唐结盟,打着为李唐助战的旗号,阿史那步利再次率领突厥军从草原进入中原,刘武周原本的领地皆被突厥人掌控,本人也成为了突厥人的阶下囚。最终,因为想要逃回马邑,事情泄露,被突厥人所杀。
对于突厥人地南下,李世民自然是愤怒无比的,然而。对此他也只能忍耐,敢怒不敢言。毕竟,情势逼人啊!
不过,突厥人的南下对李世民也不是全无好处,当突厥人的前锋逼近时。宋金刚和榆次守将张达率领守军连夜撤离了榆次。在大队夏军的掩护下,撤回了寿州休养。
徐胜治之所以让宋金刚撤退,怕的是被突厥人和唐军南北夹击,榆次比较距离晋阳太近,不易防守。
李世民正准备进军,彻底将夏军驱逐出山西时,他收到了长安地密令。
李渊命令李世民火速撤军,让唐俭负责并州政务,李仲文负责军务。让其和突厥人打交道,唐军的主力部队则全速南下。
最初,李世民认为这是乱命,夏军如果一直停留在山西,这危害人人皆知。不过。看了密令地具体内容之后,他决定马上执行。
既然突厥人有南下牧马的意图。李世民决定利用这一点,他让李仲文和突厥人交好,然后利用突厥人的兵马攻击晋阳东面的夏军部队。
驱虎吞狼这样地计策也算不上多么精妙,还要看具体执行人李仲文地能力如何,不过,事到如今,李世民也只能尽人事,安天命了!
李渊之所以命令李世民率领主力唐军南下,那是因为在河南,河北高畅和东都王世充之间的战役就要分出胜败了!
本来,李渊的幕僚,包括李世民天策府的谋臣们都认为夏国和郑国的交锋将是一场漫长的战斗,大军不打上一年半载是分不出胜败的。的确,夏军的战斗力比较强悍,河北地实力也要强于河南,不过,王世充毕竟是本土作战,天时,地利,人和都有,高畅要想夺取东都,不是在短时间之内就能办到的。
然而,战局最终的走向出乎了他们的预料,就在他们认为战局仍在僵持阶段时,河北高畅就快赢得战争的胜利了。
因为,王世充战死了!
让我们把目光转到五月地河南战场,在那里,几十万人正在为了功勋和生存奋勇厮杀。
最初,高畅在制定南下进攻王世充地作战计划时曾经深入地了解过河南的情况,他和徐胜治以及一干谋臣一致认为,王世充地实力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强大,不错,郑国占据着广漠的地盘,然而,那些城池和他之间只是表面的隶属关系,真正接受他号令的只有洛阳一城,虽然,他派了大量王氏族人到某些重要的城池和险要的关卡担任主将一职,希望能保持东都洛阳的指挥,然而,他的那些亲属大多为无能之辈,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抑制当地原本的主将,更不要说夺取兵权,反倒是如此任人唯亲,使得臣下更是众叛亲离,因此,王世充只是看似强大,实则虚弱。
不过,如果在大军南下作战时,王世充采取龟缩战术,集重兵与洛阳,面对洛阳坚固的城防,就算夏军拥有优良的攻城器械,不付出大量人力物力,不损耗大量兵力,不花费大量时间,也是无法将其攻克的。
那么,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要将王世充引出洛阳,要把王世充引出洛阳,高畅就必须御驾亲征,摆出一副声势好大的场面来。
计划很顺利,当高畅出现在济阴郡时,王世充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亲率大军进抵荥阳,准备在荥阳以东和夏军会战。
他没有料到的是夏军居然会从延津关,以及河阳渡河,快速南下,夺取了金镛,偃师等城池,将他的大军和洛阳彻底分割开来,甚至,有一段时间,他和洛阳之间根本就无法联系。
当知道自己陷入夏军的包围之后,王世充决定放弃东面的土地,率领大军西返,一路打通关卡,打回洛阳。
当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