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之汉主刘璋

第九十八章 激将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平都,县令府。

  见黄权到来,吴懿急忙问道:“平都已取,现在只剩李虎未来,子衡有何妙计能引诱他前来。”

  “诱他前来并非难事,李虎性格暴虐,易冲动,我等只需激怒于他,他举必举兵来攻。”

  对于如何引李虎前来,其实黄权心中早有计策,就算吴懿不问,他也会主动提出。

  见黄权如此说,吴懿心中猜想他定有应付之策,于是又问道:“如何激怒于他。”

  “子远,你可修书一封,当然言辞可要傲慢,不然可无效果,然后在把城中那些蛮人俘虏全部斩杀,把人头遣人一并送去,那李虎看了这些必怒之,届时必举兵来攻。”

  黄权这招可谓损人利己,不仅写信辱骂,还送人头污辱,让李虎觉的自身乃无能之辈,连城都守不住,那还造反,还不如一死了之。

  不过,这计策倒是绝佳,如此双管齐下,估计刘璋看了也会气的吐血,何况李虎乎。

  “这激将法甚妙,懿马上就去写信。”

  说完,吴懿向着黄权做了一辑便跑去写信。

  信写好后,又命人把全部蛮人俘虏推到城外斩首示众。

  用箱子把人头装好后,又抓了几个张修旧部的俘虏前来,吴懿指了指这些箱子道:“把这些东西送到江州蛮王李虎手中,我便赦免你等罪过,放你等一条生路。”

  这些张修旧部本就将死之人,能得到赦免当然是幸事,劫后余生的几人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格,只得欣然领命。

  待几人走后,看着他们离去的方向,吴懿喃喃自语。

  “我能放你等一条生路,就不知李虎是否能如我一样放你等。”

  巴郡,江州。

  李虎自阆中起兵造反后可谓事事顺心,一路凯歌,先后先攻占阆中、安汉、垫江等县,又吞杜濩和朴胡、张修旧部,兵力更是空前绝后,达到数万之巨,可谓声势浩大,风光无限。

  不过好景不长,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攻打至江州之时确遭到顽强抵抗。

  原来安汉失陷后,张修如丧家之犬,领着千余残兵败将,前往江州投靠巴郡太守黄元。

  张修与黄元素有交情,见他到来,黄元欣喜万分,同时也礼遇厚待于张修。

  两人交谈许久,随后张修便告之黄元巴郡有变,同时又说蛮王李虎起兵反叛,正举兵攻向江州。

  得知情况后,黄元知晓事态严重,便立刻召集江州世家商议对策,最后决定征召各世家曲部、门客千余人,与黄元本部人马在加上张修千余残部,共计三千人马共同抵御李虎万余人攻伐。

  硝烟弥漫,战鼓雷鸣。

  双方交战惨烈非凡,李虎丈着人多势众,不计伤亡地进行攻城,而黄元、张修等人兵力甚少,只能依托城高墙厚,进行防御。

  就这样双方僵直半月有余,情况才有所改变。

  蛮人果敢善战,又不惧生死,经常冲上墙头横冲直撞,势不可挡,若被人包围不能逃脱,便与人同归于尽。

  黄元、张修等人虽然举全城之力,带着必死之心来战,但敌众我寡,与李虎对拼之时又死伤惨重,就这样在无兵可用之下只能眼看着城池失陷。

  黄元见城池被破,不想受人虐待,便跳楼自死,张修本想自刎而死,紧随黄元其后,但失手被擒,最后被关押起来,随着黄元、张修等人覆灭,这场交战半月的攻城之战,便以李虎死伤千人的代价而宣告结束。

  被吴懿委派的张修旧部几人经过几天的车马劳顿,途经积县终于千辛万苦到达江州。

  在几人欢天喜地的把东西送到李虎手中后,自以为任务完成,便能高枕无忧,从此便能自由翱翔,但命运无常,让他们难以预料的是这江州之行将是他们旅途的终点。

  江州,郡守府。

  砰的一声,李虎双手用力拍击木案,面露恼怒之色,顺势又将木案上一些花果酒水摔入在地,溅撒满地。

  “气煞我也。”

  李虎龇牙咧嘴,在大厅内来回错步,右手紧紧拽着一块写有字迹的布匹,双拳紧握,迸发的气劲使得手骨嘎嘎之响,看其暴怒模样,仿佛对这块布匹有深仇大恨一般,恨不得将其捏的粉碎。

  正在这时,刚急忙赶来的龚兴见李虎一副暴怒模样,又见厅内凌乱不堪,仿佛刚发生过战斗一般,于是面带疑惑问道:“发生何事,让李王如此大动肝火。”

  “哼。”李虎冷哼一声,指着手上紧捏着已变形布匹道:“那吴懿小儿真是目中无人,竟然胆敢写信送几箱头颅污辱于我,真是气煞我也。”

  “吴懿。”龚兴一愣,因为吴懿此人他前所未闻,于是面带疑惑问道:“吴懿是何人。”

  “这吴懿乃刘璋爪牙,无名小卒而已。”

  李虎表情轻蔑,一副根本没把吴懿
手机支付宝搜索P2zPYPB74GJ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淘宝双11超级红包,复制淘口令$bkb13lYsLPg$,打开手机淘宝即可领取。
若淘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京东双11超级红包,复制京口令¥UANeFApAs8a1nuds¥,打开手机京东即可领取。
若京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www.kujiang.com/book/31514/616212

切换来源-当前为ku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