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这两天脑子里乱哄哄的,写不出东西来,现在终于赶完一章,但却糟透了,奉劝各位,如没有超常的忍耐力,这章还是不要看了。我当时一时冲动,还真是选择错误,希望我还能坚持下去,把书完成,这是我现在最大的心愿了,因为我不想失约,我会调整状态,加快剧情进度,不要更像流水帐就先谢天再谢地,最后还要谢谢诸位!)
等我们全部走下悬桥,走在最后面的白山对站在悬桥这边的四名战士,打出一个手势,桥头处两个拿着油罐的战士走出一个,把油罐抛往悬桥的中间桥面,油罐落到桥面上就破碎了,里面的油撒在桥面的木板上,另一个拿着油罐的战士紧接着把手里的油罐对着桥面泼去,三两下后,这一方的桥面上也被洒满了油,最后那战士把油罐也摔在了悬桥上。
两名战士退后,另两个大白天还举着火把的战士走到桥头,两人对望一眼,同时把火把放在悬桥的栏杆上,栏杆上早被浸了火油,现在被火把点燃了,两条火龙齐头并进,向对岸疯狂窜去,两名战士相视一笑,同时点点头,把手中的火把抛往悬桥的桥面上,立时整个悬桥都变成了一条火龙。
这时那面的狂风已经停止了,被吹得灰头土脸的盛年等人,站在对岸望火兴叹,现在他们要想过来追击我们,只有插翅飞过来了,否则只有绕道别处渡过大沟了,但那时我们早已到达济水码头了,只要上了船,我还惧他们何来。
我对站在对面不知是被气的,还是被刮的面色如土的盛年大声道:“盛将军请回吧,项某深深感谢盛将军前来送行,并请盛将军将我的话带给魏王,如有得罪之处也是迫不得已,敬请谅解。”
说完话我对对岸拱拱手,让焦旭带扮作魏兵的人走前面,白山和荆俊带人断后,我则随车队走在中间,虽然有点人困马乏,但我们却不能停下来歇息,只有加快速度,赶到济水码头,登上船去,才能松口气。
我们在远离济水码头地方停下,商议一番后,由焦旭带着那队穿着魏军军服的战士,先赶往济水码头,并说服济水码头的那营驻军,让他们帮着把三艘大船弄回水里,再趁其不备,毫无戒心之下,将他们全部擒下,软禁在大营里,等我们离开时,再放了他们。
收拾了码头上驻守的魏军后,其他的就更不足惧了,为免夜长梦多,把需要带走的搬上船,人员也分乘三艘大船,一切就绪后,三艘大船依次驶离济水码头,停在最宽阔的济水河面处,等着乌卓他们的船队到来。
第二天午后,我们和乌卓所率的船队汇合了,顾不上多说,一刻也不停的顺流而下,沿济水向东疾驶而去。
我们一直行驶到被称作“天下之中”的商业大都会陶邑(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菏泽市的定陶县城),在战国的时候,陶邑可是大大的有名,是当时有名的商业名城,先后在此经商的子贡(端木赐)、陶朱公(范蠡)两位杰出商人的商业精神奠定了儒商思想的基础,开创了儒商传统的先河,成为彪炳千秋的儒商典范。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乃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但热衷于经商。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的人,“家累千金”。 后来陶朱公(范蠡)居陶经商成功,朱公的经商手段及所拥有的财富远远超过子贡,他自愧不如陶朱公,就另到齐国谋生去了。中国旧时商店的门面通常雕刻“陶朱事业,端木生涯”的楹联,就是将他二人认做鼻祖。
我们要在陶邑修整几天,让白山和荆俊分别去探查我们上方的大梁和下游城市谷城(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聊城市的阳谷县城)那边的情况,这时候谷城的旁边还有济水上最大的湖泊——大野泽,碧波千顷,沃野千里,到黄河改道占据济水河道,这个美丽的大湖也将被黄沙填埋,将不复存在。
朱公之名,在陶邑是妇孺皆知,街知巷闻,虽然事过境迁,但陶邑的百姓,却一直都记得,就连后来陶邑改名定陶,也是陶邑的百姓为了纪念范蠡这位朱公能定居陶邑,而改名为定陶。
在陶邑还广为流传着范蠡这位朱公所创造的商业奇迹,“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并“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之谓富好行其德者”,被陶邑的百姓商人津津乐道,传为美谈。
我们还到坐落在陶邑东北方的范蠡冢祭奠了一番,以表达我对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界都备受推崇的范蠡的敬意,范蠡在政治上曾经身为越国的大夫、上将军,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教训,十年生聚,终于完成复国大业,然后审时度势,激流勇退,弃官从商,先是在齐国经商,“浮海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