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之大科学家

五、槐影参差覆杏坛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星期,孙元起也得到了到清朝的第一份薪水:40块鹰洋。来清朝之后,康格先生送了15块鹰洋,丁韪良先生也给了10两银子。平日生活,除了手工业品较贵外,食物却极为便宜,但孙元起最大的开销就是食物。所以一个多月后,手里10两银子没动,鹰洋还有1块没花完。现在再加上40块大洋,居然是小有家资。

    周六的下午,孙元起拎着老佟买的一盒点心,带上15块鹰洋,穿着长衫、布鞋,戴着帽子去拜见康格先生。

    说到帽子,孙元起有个一直很头痛的问题。刚到清朝的时候,头发是板寸,过了一个多月,又长了一寸,偏偏不敢出门找理发师傅剃头。大夏天的,头发长,还得扣着顶帽子,拖着条假辫子,头上都捂出痱子了。还有,刮胡子也不方便,只得隔三差五的,用买回来的剃头刀,自己对着镜子慢慢刮,即便这样,下巴上还是好几道口子……

    月前去过一回东交民巷,这次倒是轻车熟路。但这回大清兵勇神气起来,看见穿长衫的孙元起,提刀端枪的就过来围住。好在之前有所准备,拿出了丁韪良出具的、盖有“京师大学堂”关防的路单,反反复复看了几遍,没有任何纰漏,只好挥挥手放人。美国的那些大兵对于清国人检查同样很仔细,不过这回可不比上次,路单儿货真价实,完了也顺利过关。

    进了美国公使馆的院子,孙元起立马把帽子摘下来:自己受罪不说,路过的外国人眼光也不太友善。没成想,摘了帽子,瞅过来的眼神更多。

    好在康格先生家不远。按了门铃,出来的还是那位黑人嬷嬷,孙元起笑着打招呼:“非常高兴再次见到您!”

    黑人嬷嬷先是一愕,不过这个亚洲人的身高和短头发立即让她回忆起来:“哈——,你就是之前的那个亚洲人吧?快请进,康格先生和太太正在喝下午茶呢。”

    康格一家看见走进客厅的孙元起,都站起身来。康格先生微笑着伸出手说:“下午好,年轻人,我们又见面了。”

    “是的,康格先生,很荣幸再次见到你,还有您,美丽的太太。”孙元起把点心递给康格太太,然后和康格先生热情的握手,“非常感谢上次您对我的帮助。”

    “坐下来说吧。喝些什么,茶还是咖啡?”康格指着沙发说。

    黑人嬷嬷在一边说:“年青人,还是上次的卡布奇诺么?”

    “是的,谢谢。”说完,在沙发上落座。

    康格太太打开点心盒:“您带来了点心正好派上用场,它们看上去非常美味。”

    康格太太全名叫SarahPikeConger,跟康格一起来到北京的,上次孙元起来的时候却没有见到。康格太太在中美交流历史上倒是小有名气:她曾先后见过慈禧太后九次,并撰有《北京信札——特别是关于慈禧太后和中国妇女》一书。

    “谢谢。”孙元起礼貌的回答道,然后掏出准备好的15块鹰洋,放到桌子上,“这是上次借康格先生的一笔钱。因为工作后拿到了薪水,所以就先还上。至于先生的善良和友情,我会永远铭记在心。”

    康格先生倒是很直爽,没有推脱,问道:“大学开学了么?报纸上说,还有段日子呢。”

    “大学没开学,是好心的丁韪良先生替我在中学谋了一个职位。”孙元起回答道。

    “丁韪良啊,我见过他,那是一位善良的神父。”康格太太插了一句。

    康格先生说:“对了,我应该向你说声对不起。我想我们都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我刚到北京不久,以为‘京师大学堂’的名称可以按威妥玛拼音书写,写成‘NationalKingshimUniversity’。近日才知道,通常译作‘MetropolitanUniversity’或‘ImperialUniversityofPeking’。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您论文的通讯地址是美国驻华公使馆,收到回信应该没有问题。”

    “这可能源自我的误导。”孙元起倒觉得自己可能最先说出“NationalJingshiUniversity”这个名词,“KingshimUniversity也是个不错的名字,不是么?”

    两人相对一笑。康格太太则有些迷惑:“论文?年青人,你写的论文?关于什么的?”

    “太太,您可以叫我York。”孙元起怀疑康格先生也不记得自己的名字了,“是我写的一篇论文,关于镭辐射的射线的。”

    “听上去很有趣。”康格太太兴趣盎然,“那么,York,你的论文发表了么?”

    孙元起也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眼睛望向康格先生。康格先生耸耸肩:“已经寄给《Science》了。因为邮件要穿越太平洋,估计还要再等上一顿时间才会有消息。”

    在二十一世纪的科学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www.999wx.com/Book/2911003.s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