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我近期看的一些书,无用,不要看。
总序100年的江湖
东晋立国101年,在中华五千年中,沧海一粟而已,但是对于中国却是一记重重的记号:
东晋及以前,儒、佛、道三教或创立、或传入中国,并在两晋时期基本定型,自此直至清朝,影响中国人数千年精神状态,百家争鸣状态到此真正终结。
东晋以前各朝代,尽管纷纷纭纭,但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始终是华夏族人,也就是所谓的汉族人,东晋开始直到清朝,汉族人在政治上就不再占绝对统治地位,或是皇帝有所谓“胡、越”血统,或是汉人朝廷偏居一隅。
东晋之前,中国社会阶层分立严重,寒族与士族不通婚,平民想提高地位,只有高喊“帝王将相,宁有种乎”,起来造反当皇帝这一前途,东晋衣冠南渡之后,阶层融合之路才有可能打通,出身寒族之人,才能跻身百官之列,直至终于确定科举制度,人人有机会当官出头。
古语说:“五世其昌”,如果自秦朝统一中国算起、历汉、三国、西晋到东晋,中国所谓封建王朝正是五世,中华文明历经青春期的彷徨之后,终于国有定型,创造了中华一千多年国家体制,创造出几代文明盛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舍我其谁?
所以,尽管东晋朝廷始终风雨飘游,但必须承认,他们所处的,是一个大时代。
这个时代是转型的时代:国土分裂,阶层分化,文化变型,体制变革…
每一段都是当代史,东晋的时代,与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有许多地方异曲同工。身处这样的大时代,每个人对于个人的、国家的前途变数,都无法掌握,前途多歧路,歧路亡羊,安知羊之所之也?
所以这样的时代,一定是英雄辈出时代;这样的时代,是值得长袖擅舞的时代;
杜甫诗说:“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数风流人物,还是东晋最多:王导、王敦、桓温、谢安、王羲之…文采武略,灿若流星。
佛家禅语说:“从来处来,向去处去”,人物的归途,往往就是我们的前景。
“谁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尼采)
随着日月推移,歧路渐少,羊在何路不难追踪,家国前景也将隐约可见了。烟花落幕后,英雄散去时,每一个大时代的人,都将成为残迹,偶尔还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无非供人赏玩而已。
第一个人物谢安
一、一个偶然的机遇。
公元360年的夏天,东晋部队打了一个败战,虽然只损失了15000人,但总指挥谢万不仅被革职,而且被贬为庶人,永远不能再当官。虽然合情合理,但真是有点小题大做了。陈郡谢家面临灭顶之灾,这下满朝文武不干了,劝说的人络绎不绝跑到谢家,要谢家的老四出山。
为什么满朝文武这么紧张谢家?因为谢家如果沉下去,他们的地位也不保了。
在他们这个年代,最有权有势的人是当朝大司马桓温,在名义上,他是全国三军总司令,并且掌握全国近一半地方的实权,但是未能染指中央政府实权,除此之外,拱卫首都的周边大区豫州和徐州军政实权也不在手中,特别是豫州,它是谢家经营十多年的领地,桓温用了许多手段,始终不能拿下。在强势的桓温势力面前,中央政府和豫、徐两州互为依靠,取得与桓温的恐怖平衡,现在豫州谢家被拿下,大司马可以人马代替,甚至直接“代管”,而实际上如果桓温开口,也真没有理由,也没有人敢拒绝他。所以目前的情况,对东晋皇室和各个名门大户来说,人人自危。
能挽救时局的,只有一个人,就是谢家的老四谢安。
谢安这年40岁,按我们现在45岁还可以评“十佳青年”的惯例来说,他还年轻,可是放在1700年前,中国人的寿命普通只有五十多岁的情况下,他已经是中老年了,而且更糟的是,谢安还从来没有当过高官,只有年轻时候当过1个月的小官,按照现在“年轻化、专业化”用人标准,他当初级公务员都没资格。
但是他有资历。所谓乱世出英雄,在那个中华文明的初创时期,后来严格的选官制度还没有成型,年龄根本不是问题,如果算上之前姜太公70岁才出来上班的经历,40岁真的还是风华正茂年纪,在那个年代,当官最重要的条件是候选人的名声响,在遥远的古代,传媒业非常不发达,口头传播是当时社会的主要传播形式,虽然据戈公振说,从汉代开始就有《邸报》,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物证据,但从唐人记录来看,邸报其实只是政府传单而已。所以一个人成名,非常不容易,基本上只有两个途径,一是写让人传抄,二是行为放达,出位,就跟现在网络红人芙蓉姐姐一样。但是成名之后还能当上官,还有一个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