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邺城?
刘备惊诧了一瞬,但随即想想,诸葛亮所说似乎也不无道理。
邺城的被围只是迟早的事情,一旦他刘备和汉国的主力,尽被围在邺城之中,似黎阳那般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整个大汉国的崩溃将无可挽回。
想想黎阳被围,关羽被迫吃人的境遇,刘备心中就恶寒无比。
“没错,我必须离开邺城,必须!”
刘备心中已有主意,却又忧虑道:“丞相言之极是,可是邺城乃大汉国都,朕若就此放弃的话,只怕对军民士气也将造成不小的打击呀。”
诸葛亮深吸了一口气,正色道:“如果陛下信任臣,臣愿率一军固守邺城,而陛下则率另一军驻于邯郸,为臣保证粮道,如此内外呼应,必可坚持到颜贼退兵而去。”
这一次,诸葛亮选择了主动站出来,固守这邺城。
因为诸葛亮很清楚,邺城乃是汉国的核心所在,邺城一旦失守,纵然刘备还活着,也将再无力回天。
只有守住邺城,汉国才有存在下去的可能。
而以眼下的形势,诸葛亮自思刘备麾下,已无一人能胜任坚守邺城的重担,这个时候,他也只有主动站出来,担此重任。
诸葛亮对自己极有信心,他相信,只要由自己来统帅邺城,再加上刘备的在外呼应,必可守住此坚城。
刘备也有些惊讶,似乎没想到一向求稳的诸葛亮。这一次竟然愿主动守此孤城。
事到如今,似乎也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刘备沉思了片刻。当场就想答应诸葛亮的所请。
但就在他开口答应的前一秒,刘备的脑海之中,突然浮现出了诸葛铃的那封招降之书。
刘备的心头,顿时便又添几分隐忧。
思绪急转,权衡半晌,刘备眼眸微微一动,却又有了主意。
他便抚着诸葛亮的肩膀。说道:“丞相深明大义,这个时候愿为朕铤身而出,朕实在是欣慰不已。不过,朕也不能让丞相独自扛起这份重担。”
诸葛亮先是一喜,接着又是一奇,不知刘备言外之意。
“这样吧。朕就留曹仁在邺城。与丞相共掌兵马,互相扶持一同坚守城池,朕就移兵邯郸,为你们死守住粮道。”
刘备并没有让诸葛亮独守邺城,而是选择留曹仁在邺城,明为协助诸葛亮,实则在分诸葛亮的兵权,令他不能独断专行。
刘备虽然相信诸葛亮对他的忠诚。但诸葛铃的这封招降信,多多少少让他对诸葛亮的信任打了折扣。
便是因此。刘备才决定留下一员大将来钳制诸葛亮。
那曹仁乃曹家第一大将,精通用兵之道不说,对颜良又是恨之入骨,单凭这一点,刘备就绝对相信曹仁不会投降颜良。
有曹仁,再加上诸葛亮,邺城必可保无忧。
诸葛亮并不知道那封信的事,只以为刘备是觉得他未曾领过兵,留他单独守城不放心,所以才会把曹仁也留下来。
诸葛亮便也没有疑心,只拱手道:“陛下英明,臣与曹子孝必当竭尽全力,为陛下守得帝都不失。”
“嗯,朕相信你,如果说天下间只余下一人可以让朕相信,那个人,只有丞相。”刘备正视着诸葛亮,满脸的信任。
诸葛亮身形一震,眼眸中也流露出欣慰感动之色
两天之后,刘备率领着四万兵马,趁夜出城,往北撤往了几十里外的邯郸城。
随刘备出城的,还有他的皇后刘氏,太子刘禅,以及众多的后宫妃嫔。
张绣、韩猛、徐晃、陈到等诸将,也皆随御驾而去。
当然,刘备不可能明言自己是为了避险,所以才撤出邺城的,他给自己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北狩。
自古以来,皇帝都有离京巡狩的传统,期间把妻儿老小带上也是正常,只不过,刘备在这个时候宣告北狩,明眼人却都看得出来,他是在避险。
刘备退往邯郸的情报,很快就传到了楚营。
楚国文武们对这个情报,都感到有些意外,不敢相信刘备会在这么关键的时候,选择离开邺城。
颜良却冷笑一声:“尔等都忘了吗,刘备这辈子最擅长的就是遁走,这个人可是从来都不会把自己置于险地,如今他从邺城逃走,又有什么可奇怪。”
颜良太了解刘备了,一语便戳破了刘备的心思。
“陛下言之有理,刘备留在邺城,只能等着被我们包围,他若是被围了,汉国其他州郡,不土崩瓦解才怪。”法正也赞同颜良的判断。
如此一来,众臣们对于刘备的遁走,便不再那么惊奇。
此时,庞统捋须笑道:“刘备自己退走邯郸,却留诸葛亮和曹仁守邺城,显然是想内外呼应,撑到我军久攻不下,退兵而去呢。”
“哼,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人,始终还是不了解朕,这一次,朕若不拿下邺城,绝不会退兵而去。”
这时,颜良腾的站了起来,环视众将,豪然道:“诸位,今刘备已遁,邺城中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