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明初创,因连年用兵,全国上下,北方出现大量荒田,先太祖颁旨,释放了蒙元遗留之驱口,并禁止庶民之家蓄养奴婢,以利农事。
“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则以亲属礼行之。”又规定地主以佃户代役,必须出米一石,以资助其费用。先祖为国富民安,着力农桑事。自太祖、成祖等多位皇帝以来,朝廷多半谕旨鼓励民复业归耕,开垦荒地。
为利农事,着工部督办水利,太祖曾下令各州县的官吏,凡有关修水利的事都要立时呈报,并由朝廷派员监修。洪武二十八年,户部造册计,前后不到两年,在全国范围内共开塘堰四万余,浚河四千余处,修建陂、堤、岸共五千多处。洪武年间,陕西的洪渠堰、四川的都江堰和广西的灵渠都先后修复。。。。。。。
至洪武二十年,举国各地新垦田土共达一百八十余万顷,约合国之田数半。至万历二十六年,户部有司,造册,唯官田、民田、旧额、新垦田,已达八百五十六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永乐、宣德时,屯田面积更加扩大,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西南尽滇蜀,南极于交阯,中原则大河南北,到处兴屯。
田兴、水利通,则粮食丰足。洪武十八年,岁入麦、米、豆、谷二千零八十八万余石,至二十六年增加到三千二百七十八万余石。洪武二十一年,卫所军屯的屯粮仅有五百余万石,到万历元年,囊军民屯田在内的屯田子粒已达二千三百余万石。是时可谓 “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
看着徐光启敬献的《农政全书》,看着书中关于明朝前期的农业记录,夏云心里面感叹,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历朝历代均重视农业建设和发展,但是每每经过盛世之后便走向衰弱,看着这一组组数据,可以想象当时的社会的富足,就是放在现代社会也算是比较难的政绩。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庞大的帝国,这么发达的农业,到后来尽然其百姓互相易子而食,何等惨烈阿。
自崇祯元年三月二十日,廷议后,夏云严令户部、工部、吏部等部院有司,全力实施山、陕农桑之事。工部会同顺天府、怀柔县等地方官员,择知农桑之人,经过初步考试,作为最初的农业专家,由徐光启培训和带领,试种水稻、土豆、番薯、高粱和玉米。
工部宝源局也在夏云的督促之下,全面整理修复各种农业器具,责成内务府制造场增加产量,新出来的器具全部发往山西、陕西两省,并派出专员,前往陕西、山西两省招募熟练工匠,建造工场,打造农具。由两省转运司统一调派。
内阁、吏部、礼部、户部联合行文,首在国子监开设农桑科,各省、州府、县均安排创建农桑学校,鼓励农事。朝廷谕旨颁发,一时间全国儒林、士林震动,对于朝廷政策褒贬不一,有的认为,朝廷公然办学鼓励读书人学习农业知识,这是有违圣人教化之道,不合祖制,是让读书人颜面扫地,有失斯文;另有一部分比较开明的读书人,辩驳道,圣人说过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说农桑乃民之根本,国之大策,孔子有云:食色,性也,民无粮则天下乱,非常时,行非常事,现如今国事艰难,皇上颁布圣旨,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等等。
地无论南北、士无论老幼均参与了辩论,朝廷某些官员,内阁、各部院大臣也有微词的,但是大多数官员还是认可的,认为术业有专攻,特别是贫困的农家子弟,可能一辈子都做不了官,现如今有一个可以吃朝廷俸禄,又能够帮助乡里乡亲的事情,这让他们的家庭跟着享福。这一切,夏云也有所耳闻,他是赞同争论的,理是越辩越明,争论越大,老百姓知道的越多,国家才能够越强大。
崇祯元年所发生的种种政局,牵动了大明上下各界人士的心,皇上雷厉风行的作风,数道切中时弊的谕旨,让大江南北心怀国事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朝廷的希望,看到国家的未来,很多人庆幸大明经过了正德、万历、天启几朝政事皇上不理政事的荒诞之局后,终于迎来一个有为的中兴之主,于是,很多十年寒窗苦读的士子们,便开始期待着夏云元年的第一次恩科,期待着一朝得君识,来年飞上枝头,变凤凰。
户部侍郎钱兼益、督察院左督副御史李国文二人领户部、太仓库主薄等数十人也日夜兼程,马不停蹄的南下江南采购粮食,准备运往陕西、山西两省,以解燃眉之急,内阁行文早已是八百里加急,通过大明朝无恐不入的,触角遍及各地的驿站,传递给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各级官员,着湖北巡抚司、江苏督抚司两省先期收购粮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www.17k.com/chapter/18886/856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