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门准备。”
赵承安见演员们进入了一秒入戏状态,随即看向剧组工作人员:“开始!”
指令发出,摄影师、机械员、灯光师、录音师等都开始进入工作状态。
“哒哒哒……”
很快,主持丧仪的官员身披白袍入场。
在丧仪主持的引导下,皇族成员们、大臣们也逐渐入场。
由于朱元璋留下遗诏,令各藩王留在封地,不得入京奔丧。
所以明初的藩王们,此时并没有出现在镜头前。
等到丧礼举办完毕,大殿中只剩下三个人后。
这三人,分别是朱允炆,以及他的两位心腹——黄子澄和齐泰。
接下来的戏份,就是三人秘密商讨削藩一事。
朱允炆入戏后,仿佛回到了当年,心中对于各藩王的势力威胁,感到隐隐不安。
他曾经和黄子澄、齐泰都沟通过藩王的事,于是直接开门见山:“子澄先生、尚礼,之前我们商讨过,诸叔藩王皆拥重兵,如有变端,该怎么办。
你们说诸王仅有护兵,只能自守。
倘若有变,朝廷发兵,定能轻易镇压。”
黄子澄和齐泰都默然,静静听着。
朱元璋躺在棺材里,听到这句话,心里也是满意的。
他也曾经和朱允炆讨论过各藩王拥兵自重的问题。
当年朱元璋对朱允炆说道:“朕将抵御胡虏的大任托付给诸王,可令边境不乱,让你能在安定的环境下治国。”
朱允炆当年却问朱元璋:“胡虏不安分的话,让诸王抵御,但要是诸王不安分呢?”
朱元璋其实也想过这种问题。
但当年他没有回答,而是问朱允炆,如果各藩王不安分的话,你会怎么处理。
朱允炆当年对朱元璋说:“用品德来争取他们归心,用礼制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如果这些都没用,就削减他们的封地。
如果削减封地都没用,那就发兵伐之。”
当年朱元璋也觉得除此之外,没用更好的处理办法了,觉得这么做可行。
所以,此时朱元璋听到朱允炆这句话,觉得自己这孙子,会跟当年答应自己的那样去做,先以德服人、以礼制约束人。
然而。
镜头中的朱允炆,这时却说道:“子澄先生、尚礼,你们都很清楚,我的几位叔叔都对我很不服气。
在我父王过世后,就有人动了争夺储君之位的念头。
尤其是我四叔燕王朱棣,他绝对想当皇帝。
他的羽翼已经丰满,不但有久征惯战的护卫军,权限上也早就超出了‘列爵不临民’的规定。
一旦有机会,他很有可能会夺取皇位。
以各藩王的兵力,如果他们谋反,朝廷是能镇压。
但,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燕王朱棣更握有节制沿边士马的重权。
镇守北方边境的诸王,都已经势大。
如果他们联合谋反,朝廷想镇压,也要付出一些代价。
所以,我觉得不能等到他们谋反的时候再动手。
退一步来说,即便我在位期间,我的叔叔们没有谋反。
但我还是担心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尾大不掉。
等藩王们后代子孙的势力,越来越膨胀后再削藩,恐怕会酿成汉朝那种七国之乱、西晋那种八王之乱的大祸。”
齐泰眼眸睁大,小心地问道:“您的意思是,先下手为强?”
“是。”
朱允炆点头道:“我想削藩。”
“直接搞削藩???”
此时,朱元璋气得差点连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主动削藩,尤其是在这个阶段,朱元璋认为是非常不明智的。
他在位期间,为了巩固大明二代皇帝的皇权,几乎把能征善战的武将,都给弄死了。
留下能征善战的藩王,目的就是拱卫皇权,抵御北方胡虏,震慑北方胡虏,让大明的二代皇帝能够好好治理国家。
毕竟天下好不容易才安定下来,百姓需要很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国力才能够强盛。
如果朱允炆培养出了新的强悍武将,即便是削藩,朱元璋也没太多意见。
但眼下这个阶段,没了各藩王的震慑,又没厉害的武将,北方胡虏对大明的敬畏就小了许多。
甚至可能会入侵大明,那样的话,不利于大明休养生息、发展国力。
不过,此时朱元璋并没有掀开棺材板。
因为之前朱棣和朱允炆告诉他,朱允炆是觉得能力不足,主动让位给朱棣的。
所以朱元璋觉得,削藩可能并没有进行下去。
但,接下来,他的美好幻想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b.faloo.com/1173091_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