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返博浪人生

第391章 Scode内测版上线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孙宝银已经凑了过来汇报:“温总、泽总,Scode第一个稳定的内测版已经下线了。”

李泽做了个手势:“那就进行第一次实际演示吧。”

孙宝银点点头,做了个手势,将两人请到了一个开放式工位附近。

有几个小年轻围在一块。

这会儿自然有人介绍起来。

“这是一个非常粗糙的演示环境,零部件还没有组装起来,这是主机部分,包括一块尚未正式通过测验的新芯片……”

“当然,新芯片已经在隔壁的极大规模IC设计探索实验室通过了最初级的屏幕点亮实验等……”

“现在我们要进行的同样是一个比较初级的实验,能不能将通过Scode重新编译的星辰系统在这个环境运行起来……”

“然后将重新编译的小橙书、小橙书国际版运行起来试试……”

“……”

这个小年轻侃侃而谈的介绍中,温良和李泽都明白了现在的阶段。

忘了说。

早在一月份,秦正带领的极大规模IC设计探索实验室便与华虹华力微进行了流片深度合作。

由于双方合作关系融洽得很。

第一款完全自研的40nm制程SoC在经过了一系列的前期准备、流片、与后期调试,终于在前两天初步下线了。

当然啦,后续还有海量的调试测验工作,才能最终走向量产。

这跟之前的那块ARM芯片完全不同,那玩意是真的简单到了博浪真吹不起来的地步,甚至完全什么都不动,直接把图纸交给台积电都可以不用调试就下线的。

只不过为了一定的优化与更多的模块集成在一个SoC上,博浪才又花了点时间扔了点经费进去搞了点研究,顺便操练设计队伍。

现在这块SoC,无论是CPU、GPU还是其它必要模块,都出自博浪,整体耗时是一年零三个月又十一天。

目前的粗算整体成本是23亿多一点。

有部分包括ARM芯片上的重叠经费。

正如秦正所说,不能因为指令集是12年12月份才成型,也不能因为只过了一个多月在13年1月末对接流片工艺这个时间流程,就否定前期近乎长达一年的研究与尝试。

最后看起来效率是很高。

但这是在前期数次推到重来、练手、访学、深度研究、找人招人等一系列海量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才有的。

中间还开过无数次对照小组实验。

最近更是把对照实验用到了极限。

如:在初步确定还算顺利,与台积电28nm工艺制程流片对接也在同步进行,包括另一个不同的CPU core(核)的流片。

就像ARM v8有A57、A53、A35不同的核一样,博浪在CPU上的自研也是有两种核,一大一小,晶体管数量、性能等等方面都不同。

眼下这块So工艺,其中的CPU部分也只是用的那个小核的设计,大核的流片等工作都还在紧密进行中。

倒是手机上的GPU没有这么多讲究,搭配不同的CPU,只是对GPU的ALU(算术运算单元)等一些方面进行调整……

再回到眼下这个实验本身。

要验证的是Scode这个IDE(集成开发环境)中对星河指令集编译的支持等情况,所以包括星辰系统在内的所有软件层面的部分,都需要通过Scode进行重新编译。

是的,星辰系统也只是一个超大号复杂软件,同样也是代码组成再编译的。

在温良和李泽来之前,实验室只进行过分体式实验,还真没进行过整体实验。

现在,在几个小年轻依次介绍之后,操作流程开始执行。

在一堆‘散乱’零件组成的一部……姑且称之为手机的东西上,开始了星辰系统初始化安装。

除了那块小屏幕上有显示,另外也输出到了大显示屏幕上,以便让温良他们看得更清楚。

过程很快完成。

接着是正式开机……

没有问题。

系统驱动起了所有的硬件,有人立即通过小显示屏开始触摸操作,每个角度都尝试了一下,没有什么问题。

然后又是直接通过触摸屏幕进行了早早编译完成的软件安装。

接着是暴力式使用。

都是没问题。

终于,孙宝银长出一口气:“起码目前来看,Scode在基础方面问题不大,支持Java、C等主要手机编程语言的编译了。”

“再试试通过‘星光’语言编写编译的一款小软件。”

自然……也没问题。

然后实验室不能免俗的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之后的流程就简单了一些。

孙宝银发起了一个上线评审汇报会,有温良和李泽在,效率自然拉满了。

“……目前的情况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www.31xiaoshuo.com/187/187118/73374693.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31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