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皇上!”
郑和起身,然后看向站在一起的朱家四兄弟,不急不缓的上前行礼。
“拜见赵王、汉王、秦王、太子爷!”
“马保(郑和原名),等会下朝了,去我那里好好喝一杯,咱们兄弟可是许久不见了。”
“不错,得好好聚聚,今晚不醉不归。”
老二、老三笑容满面,亲切的拍了拍郑和的肩膀,表现的十分熟络、亲近。
老大胖脸上也布满了微笑,上下打量了下郑和,温声道:“平安回来就好。”
平淡朴实的话语,却饱含最真诚的祝福。
旁边,朱高烬微微颔首,“正事忙完再聊!”
“好!”
郑和笑着应下,然后向老大三人点点头,以作回应,这让老大、老二、老三不禁有些好奇。
没记错的话,这两人以前似乎并没有什么交集。
什么时候关系这么好了??
论起来,朱家兄弟里,无疑是老大和郑和关系最好,两人年龄相差不大,兴趣相投,很聊得来。
老二、老三则是郑和看着长大的,以前经常带他们一起玩,所以关系也很亲近。
至于朱高烬,则是私下里与郑和谈过不少关于航海、造船、地理之类的事情。
交情就这么结下了。
上方,朱棣饶有兴致的看着几人交谈,也不打断。
明朝的朝堂,算是华夏封建王朝中最宽松、开放的了,君臣关系相对和谐。
吵吵闹闹很正常,有时候臣子间一言不合,甚至会大打出手。
绝对称的上奇葩!
另外,明内阁的出现,其实就是‘君主立宪’的萌芽,极大缓解了皇帝的压力。
后期甚至出现皇帝数十年只上三次朝的奇葩事!!
……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几十年就过去了。”
见几人停下交谈,朱棣这才缓缓开口,带着一丝回忆,脸上难得露出笑容。
“朕还记得,马保你十几岁时就跟着朕了,随后陪我南征北战,立功无数,在靖难之役时也立下大功。”
“能打仗、能外交、能管理,放眼大明,马保绝对算得上是难得一见的文武全才。”
“此,当为我大明之幸!”
朱棣对郑和的这番评价,不可谓不高。
但满朝文武却没有一个人不服。
这些年来,郑和的功绩、能力所有人都看在眼中,没有一人不佩服、不服气。
此外,自朱棣登基后,大明确实陷入了人才缺乏的尴尬境地。
文臣还好,有‘三杨’能撑场子。
但武将,也就朱棣、老二、老三能打,还有个张辅尚未彻底崛起(设定安南之战还没发生)。
之前每次战斗,其实都是朱棣一家子并肩上。
不得不说,这也是件很无奈的事情。
也因为如此,郑和这种能文能武的,就显得极为可贵,堪称国之柱石。
“皇上过誉了,臣愧不敢当。”
郑和躬身一礼,面色丝毫不为所动,言语不卑不亢,显得非常谦逊。
在海上航行的枯燥日子,让他的心境得到了极大磨炼。
“朕说你当得,你就当得!”
朱棣淡淡一语,尽显帝王霸道,然后话锋一转,“好了,说一下远洋宝船队的情况吧!”
“还有这次的收获。”
此话一出,众文武百官瞬间打起精神,知道这次朝会终于进入了正题。
“是,皇上!”
郑和表情一肃,稍作酝酿,然后朗朗开口:“臣蒙受皇上厚爱,得任內宫监太监,市舶司总监事,远洋宝船队指挥使。”
“此次出使西洋,臣携副使王景弘、侯显,率宝船48艘,人员共计二万七千余,从太仓刘家港启航……”
“一路所过,出使占城、宾童龙、真腊、暹罗、假里马丁、爪哇……”
大殿中一片安静,所有人都竖起耳朵,认真聆听着郑和的讲述。
听着一个个陌生的国家名称,一众文武百官无不面露自豪,与有荣焉。
大明坐拥中原,虎视八方,威名远扬四海。
作为大明的臣子,他们心中都有一种高人一等的自信和豪气。
不得不说,郑和的记忆力确实很厉害,能够记得所有出使过的国家名字。
一口气念完后,他脸上露出一抹微笑,向朱棣拱了拱手,朗声道:
“皇上,这些国家慕我大明强盛繁华,所以都派出了使臣前来朝贡,臣将他们都带了过来。”
“此时他们已经在宫外,等待皇上的接见。”
此言一出,众人都有些好奇,想要见识一下那些使臣是什么模样。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来源4:http://b.faloo.com/1047426_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