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清北授课;颂千古风流人物

第四章 再看一眼秦陶俑,再忆当时..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接下来带大家看看大秦帝国的虎狼之师!”

唐林语调激昂,显然对秦陶俑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虎狼之师!卧槽。”

底下的男同学坐不住了,眼睛在放光。

好像血液里每个男儿都有从军梦,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唐林按下播放按钮。

底下学子们随即异口同声的“哇”了一声。

屏幕上是看到的是一组战车与步兵组成的长方形阵列。

阵列分前锋、主体、侧翼、后卫四个部分,前锋由三列手持弓弩的轻装步兵俑组成,是前锋部队。前锋部队为战车,前锋之后为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的纵队,这是阵列的主体。

每个士兵手中都手持戈、矛、剑、戟等兵器。

而在阵列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列面向外的步兵俑横队,这是jun队的两翼,以防敌人从侧面袭击。

在阵列的最后端,有面向后方的一列步兵俑横队,这是jun队的后卫,防止敌人从后面袭击。

它们虽然是陶制的俑,但却和真人一般大小。

千人千面,没有一张脸是一样的,栩栩如生,如同复活的大秦军团一般。

“同学们,这就是秦军的带甲百万!”

唐林介绍完又按了一下手中的按钮,接着切换到另一个画面。

这是一个整齐排列的骑兵阵,四匹马一排,一个方阵纵队二十排,这个方阵看不到尽头。骑兵站在马的左前方,身姿挺拔,威风凛凛。

一手牵缰,一手提弓,随时准备飞身上马迎战。

我们仿佛耳畔响起,两千多年前,这支无往不胜的虎狼之师,千军万马驰骋沙场的马蹄声声。

“大秦的车千乘、马万匹大家感受一下!”

接着唐林根本不给学生们惊讶的时间,又切换了一个画面。

画面之中是一个指挥机关,有车马房和长廊、厢房以及悬挂帷幕的设施,车马房内有一辆四人乘坐的驷乘车,南厢房有六十四个作为仪仗卫队,手执铜殳的武士俑。

“这里是行军打仗时发号施令的地方。”

接着画面切换到与刚才那些陶俑规格不太一样的九尊陶俑身上,这些陶俑头戴鹖冠,外罩鱼鳞甲,身穿齐膝的双重长襦,每个都佩戴了一把八十厘米的青铜剑。

“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什么身份的陶俑?”唐林提问。

“老师,这些应该是将军俑。”有眼尖的学生认出来了,也可能是猜的。

“没错,这是秦朝级别最高的将军俑,又称高级铠甲军吏俑。”唐林解说道。

“来看这一尊将军俑,头上戴着双卷尾鹖冠。”

“鹖是什么?”

“是一种勇猛善战的鸟。”

“《说文解字》中讲到,鹖者,勇稚也,其斗时,一死乃至。就是说这种鸟非常勇猛,打架的时候,一定要斗到一方倒下为止,所以大秦的将军佩戴这种鹖冠,也为了表明自己奋不顾身,不畏生死,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

唐林着一番解说,课堂上包括两位教授在内的的人,都直呼,长知识。

看着眼前秦代jun队的缩影,通过这些各个兵种的布阵,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了当时秦军的作战方式和方法。

庞大的jun队阵容,严阵以待,斗志昂扬,再现了当年秦军的叱咤风云。

这一切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仿佛只要一声令下,这千军万马就将在我们面前上演再次横扫六国的威武雄风。

“这是大秦虎狼之师的化身,而这每一个陶俑的脸,都是曾经真实的秦士兵的刻画。他们曾经鲜衣怒马,忠诚地守护着秦朝基业。当今天的我们与他们对视时,脉搏里跳动的,是一颗颗千年不死的热血的心。”

这是影片结束的旁白,两千多年前就开始流淌的热血,饮冰千年,至今未凉。

“老师,大秦有百万雄师,为何没抵抗住秦末时期的那些鼠辈。”

一个非常喜欢秦历史的学生,惋惜地在课堂上向唐林提出了内心的疑问。

百万雄师,在抵抗起义联军的二十万却变得不堪一击,也是后世很多人的疑问。

大秦jun队血不流干,死不止战的战绩,那是一直令人闻风丧胆的。

实际上,秦军的主力,在秦末内斗不断的时候,一直没有参与到内战。

在扩充南边疆域的时候,秦国大将王翦率领四十万大军,战争胜利并没有班师回朝,数十万大军和老秦人留在了南边驻守,从此护一方国土,佑华夏太平。

而关中失守的时候,大将蒙恬率领的三十万秦军就在秦朝最北边的地方戍边,镇守秦国的北部边疆,形成秦国的长城军团,抵御北方匈奴的侵扰。

其余士兵除分布在秦朝的各个郡县,留在关中的少之又少。

在帝国气数将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b.faloo.com/1132921_4.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