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队提速成功了,而姜烈成了小牛队提速快攻中的箭头人物,这正是老尼尔森的用人巧妙之处!
爵士队的风格一向是压低节奏打阵地,十多年未曾变过,主要原因,便是由于他们的两位核心球员马龙和斯托克顿都不是那种善于打快的球员。
而爵士队在给这两位核心配置帮手的时候,也往往使用那种高壮的重型选手,最多加上几个擅长投篮的球员,而并非选择移动速度快的球员。
打阵地嘛,要移动速度做什么?
实际上,这个时代的联盟,很多球队都是这样的风格。
老尼尔森一昧地打快,那可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这种球队怕的就是那种快速反击,而决定快速反击成功率的,便是一名拥有超强传导球能力的控卫。
显然,史蒂夫纳什就是这样的控卫,所以即便他防守再差,老尼尔森还是将他当成了小牛队建队的核心球员。
不过,为了能够对抗每支球队都会有的大中锋,小牛队还是引进了布拉德利这样的护框人,没有让球队很极端。
再加上诺维斯基不是那种特别快的球员,那么,小牛队在两个侧翼,就需要能够快速推进的箭头人物了,迈克尔芬利算是一个。
另一边,姜烈也算一个,他的快速推进,是在常规赛中被老尼尔森发掘出来的,只不过在常规赛中,老尼尔森不想过早暴露,是以才让姜烈用他擅长的靠打,以及和纳什的挡拆作为主要的得分方式。
现在,进入到了季后赛,老尼尔森的秘密武器终于要施展出来了。
一位顶尖的“打手”球员,除了要能够控制场面外,当然还得拥有一手能够帮助球队取得胜利的“绝活”才行。
姜烈的绝对速度或许不算特别快,但和他对位的马绍尔比起来,那就绝对快了一两个档次了,再加上纳什那准确无误的长传,小牛队的快攻便很快奏效。
在姜烈第二次快攻打进之后,小牛队将比分追至6:10,现场狂热小牛球迷们终于燃起了情绪,给这些从盐湖城而来的客队球员们形成了一些压力。
不过,爵士队并不慌,他们没有因为小牛队加快比赛节奏而进行任何的改变,进攻端,依旧选择压住时间来打,斯托克顿手感不太好,那干脆双人挡拆也不打了,直接让卡尔马龙沉到低位接球,用他那庞大的身体宽度和绝对的力量单吃年轻的德克诺维斯基,这招很有成效,年轻的德国战车被这位有着“邮差”美誉的前辈狠狠地教育了一番。
但不是每次都能打得进,诺维斯基并不是像纳什那样的没防守,他比马龙要高,虽然对抗性不如马龙,但并不代表他不敢对抗,在这种高强度的对抗下,即便马龙挤开了位置去攻击篮筐,也因为消耗使得自己的终结投篮偏出。
而小牛队,在极速的进攻节奏中,也开始出现了失误。
双方的命中率开始下滑,比赛愈发紧张激烈起来。
第一节,双方就打得尤为的激烈,一节比赛下来,主场作战的小牛队17:19落后了2分。
两队单节的得分都没有超过20分,这种情况在常规赛是极其罕见的,不过到了季后赛,却经常出现在任何比赛中。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季后赛的强度比常规赛大太多,好在双方并没有任何的世仇,虽然对抗性很高,但并没有摩擦的事件发生。
第二节,小牛队继续加快进攻节奏,而爵士队却以不变应万变,坚持他们的打法,每个回合都打满24秒,以保证体能储备和成功率。
本节比赛,双方又拼了个半斤半两,小牛队以22:21稍胜一筹。
半场结束,小牛队在主场39:40落后了1分。
纵观整个上半场,双方都在力求发挥自己的特点,并把对方往自己的节奏中带,结果似乎都没有取得成功,小牛队打得虽然快,但在高对抗下,失误也多。
而爵士队虽然有那么一段时间能够保持高效率,但为了预防小牛队的快攻,他们同样在退防上下足了功夫,导致他们体能开始出现消耗,并在进攻端的命中率下滑。
总的说来,两队季后赛的G1和其他大部分球队的季后赛首场比赛风格都差不多,都在互相试探,打出自己的风格。
而事实也证明,两支球队的实力很接近。
爵士队虽然是一支老牌强队,但他们的核心球员已经来到生涯的暮年,相比于三年前他们打进总决赛的赛季,核心球员的能力下滑了不少,不过球队底蕴还在。
而小牛队虽然是一支青年军,但在老尼尔森的特殊体系下,还是打出了联盟独树一帜的战术特点。
两支球队一快一慢,各有千秋!
来源4:http://b.faloo.com/1040596_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