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尚书王佐来到朱祁镇的大帐外,看到一个面容秀丽的女官身穿锦袍站在帐外。
“王大人。”女官施了一礼说道。
“李司记,皇上可在?”王佐颔首微笑着问道。
“皇上出去了!”李司记回答道。
“哦!那不知皇上何时回来?”王佐问道。
“这奴婢倒是不知道,不如大人先回去吧,待皇上回来,奴婢再告知皇上。”李司记说道。
“我还是再等等吧。”王佐点点头说道。
朱祁镇和一众锦衣卫在荒野骑马一下午,心情轻松不少,骑着快马风驰电掣一般,好不爽快。
回到他的大帐前,离着很远就看到王佐那老头站在大帐前踌躇不定的走来走去。
下了马,让樊忠牵了去。
“皇上!您回来了!”王佐看到朱祁镇走来,笑着说道。
“王爱卿,你这是等很久了吧,来,进帐坐着说话。”朱祁镇说道。
给王佐赐座过后,女官给他们二人上了奶茶,秋日早晚寒冷,不喝些奶茶无法御寒。
“皇上!老臣是来告急的,军中粮草不多了。”王佐说道。
“哦?大军银两难道没有拨付充足?”朱祁镇一时间想到了很多,难道是有人贪墨了银两。
王佐看到朱祁镇脸色变的阴沉就知道是误会了,连忙说道:“皇上,银两倒是充足。不过秋几个产量的州府粮食不多了。
大军本有二十万,再加上几万匹马,还有最近受降的草原部族,就不够用了。”
朱祁镇听着点了点头,之前就是粮食勉强够用,改道蔚州之后采买肉食粮食缓解了用量。
加上俘虏也有近三十万人了,一个人一天只是粮食就得几斤,军中尽是大肚汉,加上马匹,三天就得耗费一万石的粮食。
一石粮食合后世的一百一十四斤,一万石就是一百一十多万级斤的粮食。
朱祁镇手指头敲了敲桌案说道:“虽然如今瓦剌已平,但草原八部尚未建功。
暂且班师十五万回去吧,朕帅五万骑兵再留一段时间。”
翌日,朝会。
朱祁镇坐在龙椅上等群臣奏报过日常琐事之后,说道:“诸位爱卿,昨日王尚书与朕说军中粮草不堪用了。
不过草原八部初定尚未建功,朕要看看成效如何。
朕决议班师十五万回朝,留下五万骑兵朕亲帅之。爱卿们可有异议啊?”
虽然朱祁镇现在一言九鼎,但也要走个形式。
兵部尚书邝埜说道:“皇上说的极是,不过只留五万骑兵是否太少,不若留下十万兵马。”
英国公张辅也劝说道:“邝尚书所言有理,皇上您万金之躯,五万骑兵太少了。”
“是啊,皇上……”
“……”
群臣也都纷纷劝说。
朱祁镇笑而不语,待群臣都劝说过后,笑着说道:“众爱卿的心意朕知道了,不过千军万马也奈何不得朕,无非就是多杀一阵儿罢了。
如今草原已定,最多是万八千的小股贼军,就算再有外邦进犯,也要些时日才能到,朕也不会轻易犯险,尔等无需担忧。
朕心意已决,不必再劝说了。”
众臣见朱祁镇心意已决,不再劝说。
虽然都知道朱祁镇不会有事,但让君主犯险而不劝谏一二也不是臣子之道。
十五万大军撤走之后,军营也小了不少,朱祁镇再一次的拒绝了大同一众官员的恳求,拒绝进入大同府内居住。
在军营之内与将士们同吃同住,能培养忠心值,况且他身为皇帝本身就不会吃住的太差。
………………………………
京城,皇宫。
仁寿宫内,一个年许三十七八岁的中年美妇坐在椅子上,身着红色衣服的袍服,衣服的前襟上绣着金色凤凰,正是朱祁镇的母亲皇太后孙氏。
虽然在脸上看出来一些岁月的痕迹,但也能看出年轻时是一位美女。
“也不知道吾儿祁镇在大同怎么样了?”孙太后的胳膊放在扶手上拄着下巴看着窗外想着,心中思绪不断。
正在这时,一个年纪有三十多岁的太监小跑着,跑进仁寿宫中。
“太后!好消息!。”太监笑着说道。
“什么事这么慌慌张张的?”孙太后不悦的说道。
“太后,皇上派来了信使,这是信。”太监笑着说道。
“小顺子快把信呈上来,也不知道皇帝在战场上怎么样了?”孙太后有些急切的说道。
“是,太后。”小顺子连忙将信件递给了一旁的宫女。
小顺子从小就跟着孙太后,虽然有个小字,但也只是孙太后这么叫的,其他的太监和宫女都叫顺公公的。
宫女打开信件后躬身呈递上来,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b.faloo.com/803031_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