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群龙传

第十三回 上 赛穷奇大战宛城兵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书接着往下说,张曼成率领“四凶将”出其不意夜围了宛城;次日清晨,准备就绪的“神上兵”军团对宛城发起了猛攻!兵呼将涌,黄巾军如同潮水一般,从东南西北四门同时展开攻击,喊杀声响彻天宇!别看黄巾军这边声势很大,但要想在弹指间拿下宛城,也并非易事!

咱先来说说这古时候对城是怎么解释的呢?《墨子七患》中说“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粮食是国家的宝物;兵器是国家的爪牙,而城郭呢,是用来进行自我守卫的;这三者是维持一个国家存在与发展的工具。古代的王朝国都、诸侯封地、卿大夫采邑,都有以大小墙垣的都邑为中心,这些都邑就通常被叫做为城,城池可说是立国的根本和基础,无城则无国,就是这么个道理。

宛城历史久远,地势险要,北控汝洛,南蔽荆襄,西通关中,东达江淮,历来就是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尧舜时期即为“四岳”福地,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一直都是全国的商业中心之一,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起兵扫灭王莽建立东汉政权的根据地;被称为“龙兴”之所,时号“南都”、“帝乡”!当年随刘秀横扫王莽,为开立东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云台二十八将,三百六十五功臣,也大多出自南阳,所说南阳这个地方曾经是皇亲贵戚云集啊!

那时候作为南阳郡首的宛城,您说重要不重要?历代皇帝对这个南都也是格外重视,因此把这城池修葺的也极为高大壮观!分为外城、内城两重,城垣周长二千二百二十一丈七尺,城高二丈五尺,上宽一丈五尺,底宽三丈,月城垛堞,敌楼警铺,是林林列列;建有四座主城门,东门曰:延曦,城门处额镶石碑上刻着四个字:中原要冲!北门曰:博望,石碑上也刻着四个字:星拱神京!西门曰:永安,四个字:控制秦关!南门曰:淯阳,车定指南!好么!又是京师屏障又是中原腹地,可说一个门比一个门重要,只要一打仗,这儿准保是个四战之地!城门外挖有濠槽,濠深二丈二尺,阔八丈八尺,引城南淯河水入濠,绕城一周,形成了护城河池,城池城池,自古有城必有池,这宛城真可谓是四通八达,水陆皆通!

这么个四战之处,东汉历代皇帝也都遣派精兵猛将在此驻守,到了汉灵帝这会儿,他任命当年的武科状元“虎刀大将”褚贡领宛洛精兵一万,在这儿镇守;不想如今黄巾围城,褚贡阵亡,武猛校尉任雄临危受命,代行其职,上任伊始就要面临一场生死的考验!

黄巾军打半夜围城开始一直到天亮,可一点都没闲着,人多好办事啊!几十万人又是挖壕沟,又是修战壕,挖出来的土石呢?都用来填塞护城河了;因此等到天一放亮,宛城四面的护城河基本都被填平了,好么!城上官兵一瞧气得呲牙咧嘴,可是不敢往外冲啊,怎么了?人手太少啦!全城守军加起来还不到一万,这要冲出去开打还不够人家塞牙缝的呢,那怎么办啊!怎么办?只能等着人家攻城,被动防御喽!护城河一平,黄巾军这时已是了无了顾忌,中军帅旗一挥,四面八方令旗随着摇动,发起了冲锋号令,众将士齐撒坐缰,各抖丝绷,领着兵丁是一拥而上,“冲啊!”“杀啊!”哗。。。如同开了锅的沸水一般,是人声鼎沸,士气高昂,奔着城池就冲过来了!眼看看离着城根不到一箭之地了;这时候忽听城上头梆梆梆一阵梆子响,躲在城垛后头的弓箭手,个个抽弓拔箭,认扣填弦,嗖嗖嗖,是飞蝗如雨,乱箭齐发!

这一阵箭雨可够黄巾军受的,本来他们的装备就落后,只有少数的将领才配有精良盔铠甲胄护身,军兵们能有身棉甲穿就不错了,大多数人也就是身上披块黄布,头上系个头巾就上阵了,这哪是打仗啊,简直送死来了!

您想啊!黄巾里头大多数都是些生活困苦走投无路,受了太平教蛊惑的难民百姓、贫苦农民,而且还有大量被黄巾军裹胁的无辜平民,强迫他们充当炮灰冲在最前面;因此每次攻城掠地,他们的伤亡极大!哎!要么说别打仗,一打仗最倒霉的还是老百姓;如果打了,那也是实在被逼得没办法了,这叫官逼民反!从古至今,何尝不是于此那!张角领导的是农民起义,咱不能一杆子把他打死,把他完全说成邪教,他只是没有成功,才会被后世无情的贬低,如果他成功了呢?肯定又得套上一个盛世高祖或者开国神武皇帝的光环吧?历史和现实一样,从来都是这么残酷:胜者为王败者寇!很多人骂张角,说他妖言惑众,起义失败导致数以千万的生灵遭到涂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但是往更深层次的矛盾想一想,他凭什么起义?如果八方生平,万民乐业,能有人附和他么?他无非也是想要得到天下,改朝换代,让百姓们过上比现在好一点的生活吧!他只是失败了而已!那些成功了的又怎样?那些标榜民生民德、口称爱国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www.17k.com/chapter/54375/1975479.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