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款高射炮也差不多是胡卫东穿越以来第一次真正“设计”出来的火炮,结果证明他的水平并没有怎么下降,尤其令他感到满意的是,这些高射炮的成本相对于其优越的性能来说相当低廉。不过说到这一点,除了胡卫东设计的功劳之外,更因为稀土的广泛应用令炮钢的次废品率由原先的百分之七八十骤降到不到两成,还令炮管寿命增加了好几倍。。。。。。
而“密集阵”近防系统的改进则主要是无数技术人员乃至普通工人群策群力的结果,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测试和实战的检验,7管被认为是最合理的搭配,最终定型的“天网”近防系统射速高达每分钟3000发以上,而其备弹1200发的新型供弹装置更是大大提高了火力的持续性,此外精度与可靠性较前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有这一近防利器在,哪怕之后几年里各国主流轰炸机的最大速度普遍增加了50%以上,也依然会在“天网”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之所以胡卫东要对这两艘缴获来的军舰进行这么大幅度的改装,是因为中国目前还没有建造大型军舰的能力,但在已有军舰的基础上进行不算太大的改装还是可以做到的,因此他想借此进行必要的技术储备而已。而事实上,在前后历时半年的维修与改装中,青岛造船厂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普通工人,业务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之后中国自造大中型军舰奠定了基础,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超强的装甲能够生产出来,是因为有超越时代的高强度低合金钢材料,强大的新型火炮同样是基于新的材料,这一切一切的技术进步,都无不需要有材料技术作为基石。但是深知材料科技重要性的胡卫东却无法现在就让边区科研的重点转移到这方面,因为中国目前科技人才实在太少,而材料科技见效又太慢了,好在目前已有的这些新材料新工艺别人想要偷学也不容易,而且还可以设法从国外引进一些。维持一段时间的优势应该不难,等到中国赶走了鬼子,在全国范围内把义务教育体系推广下去之后,再调整重点加强新材料的研发也来得及。。。。。。
不过边区也不是什么材料都不派人研究,除了那些根据胡卫东记忆里炮钢与装甲钢配方工艺衍生出来的新合金之外,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也是一个很受重视的课题。但是由于胡卫东对此只有简单的了解,冶金与材料方面的人才又十分匮乏,直到38年12月才发现了第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稀土永磁材料。不过,突破口一旦打开。新的成果就很快源源不断地涌现了出来。有了超强的永磁体材料,原本只能制成小型发电机的永磁式发电机登时可以造得更大了。新出产永磁式发电机的平均单台装机容量很快就超过了3000千瓦,再后来更是达到了5000多千瓦。。。。。。
虽然单位装机容量的生产成本始终还是高于励磁式发电机,但是生产速度却快了何止十倍?计划经济模式不太需要算经济账的特点因此再次体现出了优势,靠着近乎疯狂地生产中型永磁式发电机,中国的年发电量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由不入流一跃冲到了世界第二,使得中国能够及时成长到有资格参与二战大蛋糕的瓜分的程度。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炼铝工业的飞速发展,须知炼铝最大的消耗就是电能,有了足够的电力,铝的产量就很容易上去。而铝的产量一多,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铜作为电线材料,而电线的成本一降,电力工业自然就发展得更加迅猛,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而计划经济模式对于这类简单的循环有着极大的加成作用,“电力奇迹”也正是由此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
光有配方和工艺,如果没有必需的原料。一样是造不出那些超强材料的,胡卫东现在得以尽展其才,边区矿业的蓬勃发展无疑帮了大忙。除了之前已经能够满足需要的矿产资源,锆、钛两种金属的成功自产与稀土和钼产量的激增才使得胡卫东能将记忆中的那些高性能合金不打折扣地生产出来。锆在中国储量很小。中原边区更是没有多少,但因为用量极低就足以令合金的硬度极大地增强,而且锆石还是一种宝石,又称为风信子石,只要舍得花钱,在市面上收购起来并不困难,因此省着点用还是够的。难点倒是提炼,不过只要技术难题解决,对工业基础的要求却并不太高,因此边区很快就有出产了。
钛在中国储量很大,中原边区也有不少分布,尤其值得高兴的是,还大都是冶炼较为容易的金红石(天然二氧化钛)。虽然冶炼成本很高,但是胡卫东只是要些钛作为贫铀等合金中的微量组分,并非要生产后世航空航天等领域所用的高钛合金,所以完全够用。
稀土和钼在中原边区早就有了出产,但是两者用途极广,基本上只要是有性能要求的合金(包括钢材),里面多少都得加一点,这积少成多,需要量就大了。好在目前边区恰恰开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