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一,是靖裕帝依制临朝之日。得到这个消息之时,状元及第、当朝笔力第一的内阁首辅李裼李阁老正拄着御赐的扶拐,立于朝堂之上侃侃而谈;而吏部天官、内阁次辅沈恪则垂手侍立一旁,暗自咬牙切齿。
靖裕帝双目微闭、对这一切都似听非听。李阁老正口沫横飞讲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云云,突然一个面无人色的年轻太监,连滚带爬地奔进了崇文殿。满殿文武群臣本都在瞧着“李大嘴”明目张胆指桑骂槐的好戏,却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唬了一跳,摸不准到底是发生了怎样的祸事,又会牵连到谁人的脑袋。
——各自心怀鬼胎忐忑不安之时,御座上的靖裕帝突然睁开双眼,精光立见。
那太监五体投地趴伏在玉阶前,浑身抖如筛糠,语不成句:
“启……禀陛下,大事不妙!二殿下……遭……遭……遭鸩了!”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靖裕帝身子一颤,哑声道:“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那太监早吓得几欲昏厥,口唇翕动,却硬是再也吐不出半个字来。御前总管王善善见状忙抢上前去,飞起一脚便将踢翻在地,尖着嗓子骂道:
“小作死的,御前失仪,活够了么?”
那小内监倒滚出去,手足僵硬,半晌才爬起身来,却总算发出了声音:
“二殿下在锦粹宫……遭鸩,眼见是……不好了!”
朝堂上突然寂静无声。靖裕帝再不停留,拂袖抽身大步流星便向内退去。王总管三步并作两步赶在后面,尚不忘草草口呼:“百官退朝——”
满殿当即鼎沸,议论纷纷。但见其中颓然坐倒一人,简直如那报信的小太监一般失魂落魄,面色犹如槁木死灰。站在他上首的李裼突然冷冷一笑,将手中拐杖在地上重重一顿,道:
“沈大人,老夫尝闻自古有‘小人惑国而圣主遭舛’之难,却不想应在今朝——您以为如何呢?”
***
十一月初一,原也是后宫嫔妃们齐聚的日子。因沈太后早逝,上官皇后亦已薨了七年,整个皇宫内便以沈、杨二妃为尊。自杨惠妃于靖裕十一年怀娠之后,为着一句“妹妹当保重玉体、看顾皇嗣,莫要劳心劳力”的话,本分交二宫“共掌”的中宫印信便自此留在了淑妃的锦粹宫。虽无任何名头可言,但每月初一各宫各殿有宠无宠的妃嫔们共聚紫泉殿却已成了惯例——自然,若是你有病、或托病,也并不是非来不可的,至少沈青蔷初入宫时便经常缺席,而杨惠妃则从来未曾履足。
这一次却算来得齐的,十停里足有个七七八八。淑妃娘娘依例带领众姊妹遥叩了远在封地的二位太妃,又在笼着一层碧纱的“白仙”画像前敬了香,方转回正堂,按品级次序一一落座,照例说些无聊闲话,亲昵嬉笑,表面文章而已。
——将进午膳时,忽有内监进来传报:“禀娘娘,二殿下驾到!”
这本不是内书房下学的时候,沈淑妃不禁有些诧异,转瞬却笑了,眉眼开解,口角生春:“这小祖宗,凭地磨人,不见我这里一屋子人坐着呢么?”
在后宫生存,座中诸人哪里会听不懂话中有话,当即便有精乖的道:“殿下与娘娘是母子之亲,哪有孩子不缠母亲的?”还有的道:“婢妾们本也该走了,二殿下倒来得巧……”如此七嘴八舌,不一而足;言毕统统站起身来,便欲一并告辞。
沈淑妃却似还欲挽留,出言道:“姊妹们一并用了膳再去不迟,可别让人笑话我们锦粹宫连顿粗茶淡饭都供不起了。”
众妃嫔知她绝无此意,不过说说罢了,纷纷摇头摆手,口称:“每次都讨扰娘娘的,哪有这样的话?”终于还是鱼贯而去。
——不一时,满殿中便只剩下沈淑妃及紫薇、青蔷三个人。
沈紫薇自有孕后,便一直与淑妃娘娘同席用膳的;而青蔷本独自坐在厅角,众人散时才跟了要走,却不料沈淑妃隔着人群遥遥对她喊:“沈宝林,二殿下最喜欢你的,你也留下好了。”
沈青蔷只有恭身答应,心内一声叹息。自万寿节那夜之后,她便再也没有见过董天启,无论如何,这一次淑妃娘娘必定料错,那位宝贝二殿下早已没有那么“喜欢”自己了。
然而,当穿着对襟小袄,戴一顶结着东珠的貂皮小帽,蹦蹦跳跳进来的董天启看到她时,竟然对她甜甜微笑,嘴里说道:“青蔷!你想我不想?”
淑妃娘娘指着他笑:“小没良心的,只知道你的‘青蔷’,眼里可没了我了?”
董天启一头扑进她怀中,扭来扭去,撒娇道:“莲心!莲心!我也叫你,你别恼了,好不好?”
淑妃娘娘用未留指甲的食指点着他的额角,笑骂:“一年大二年小了,个个指名道姓的,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