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飞言集

飞言集 第二十七章 我的诗情(12)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诗的修辞是多方面内容,都是活到老、学到老、感悟到老的内容。诗,虽说是一个诗字,包容的内容是很广阔,学的过程中,我的体验是一点一点地学,一步一步习练,不能贪多、贪快,不可能一下子就成为诗人,要有千思万咏之习练,学一点、体验一点、记录一点儿,反复习练。一个概念、一块内容地学习。比如,写诗者通常讲的意境,这也是一块一生总是要学习,总是要感悟、理念、总是要实践的一块内容。对意境这块内容,是需要经常地、随时随地地学习、感悟,处处皆观察、处处皆学、皆悟,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现在有网,一般从网上会查出所要学的相关的一些说法,细心地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一些体验,通过时常习练、模索。诗中,象意境这样的内容,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感悟到老。意境之说都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研究上千年了的内容。现在我们要学习前人学习、研究的精神,在进一步学习研究、进一步体验、进一步习练,在进一步认识意境这块内容。

  从网上查,说诗的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一种概念说法。

  具体说、具体体验中,就只能自圆其感、其说,在实践中学习体验。

  吟咏诗词,对所咏内容抒情感、有理趣、诗言志,产生了意境。

  唐人王昌龄的《诗格》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讲的就是三境。只是把写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

  这里讲的物境,主要讲山水诗,要写出泉石云峰之美,这种美的观点在诗人的心里,诗人一定要处身于泉石云峰中,掌握了泉石云峰之美,看得透彻了然于心,所以能够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所谓物境,主要有两点,一要看到山水的“极丽绝秀”,即山水之美;二要“形似”,描绘出山水的形象来。因为写出了诗人的美学观点,是形象和美的结合,所以构成意境。情境、意境同物境的分别,只是情境写出了“娱乐愁怨”,意境写出了“意志”,把情意与景物结合,就成为情境和意境了。其实这三者都是情景和境界的结合,情和意也往往结合着,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写山水里也往往有情意,所以这三境都是意境。

  学习文人、诗人的诗情论意,时常外出或周边郊游不断地从网上诗文中吸呐有关诗文的内容,往往感知到行诗文,眼前往往是一幅幅景物意象在跳动,所感所赋予情感,联类不穷,互联无穷,流联万象,所感所情,便产生了诗情画意,融于其中,久久忘返,思象着入景入情入意,从众多画境中,迸发跳动出情感之思,意境其中,升发出诗文字句。有关的意境众说、意境之妙句可以一一看看其情其貌其领悟,同时融于自己遐想遐思悟动之中,每一个意象跳动着,表达着,着感、着情、着态、着意。

  .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b.faloo.com/p/177691/27.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