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寒山寺,读到唐代诗人张继,读张继的诗,诗情上有了新的悟思。
当年的张继,得遇于枫桥畔,得遇于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得遇于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灵思一动,成就流传古今的名作,寒山寺也得誉为名胜。
查史料: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枫桥夜泊》成就了千古名作。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其中的渔火指渔船上的灯火。
姑苏指今江苏吴县。
寒山寺指的是旧说在姑苏城西十里枫桥东。
这是诗人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
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
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
三、四句写忧愁客船卧听古刹钟声。
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
查网上史料,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
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
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
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
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
“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后人多有评张继的诗句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但他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
刘长卿有《哭张员外继》诗,自注云:“公及夫人忽悠金辉玉洁,都是诗人。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选录至德元年至大历暮年诗人二十六家的诗一百三十二首,其中有张继诗三首。高仲武评云:“员外累代词伯,积习弓裘。其于为文,不自雕饰。及尔登第,秀发当时。诗体清迥,有道者风。如‘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可谓事理双切。又‘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比兴深矣。”从评语看来,可知他家世代是诗人,现在我们已无法知道他是谁的子孙。他的诗见于《全唐诗》者,只有四十馀首。但宋人叶梦得曾说:“张继诗三十馀篇,余家有之,”(《石林诗话》)可知他的诗,在南宋时已仅存三十馀首了。
读诗,读人,诗闪现灵思中,诗意立于诗胸中。吟咏张继诗,进入景画中,郢州西楼吟诗画,连山尽塞水萦回,山上戍门临水开。一幅景画铺展开。珠栏直下一百丈,日暖游鳞自相向。有远景也有近景,远近描摹,视景画于胸意灵思出雅句!
诗人展眼一扫,一幅大画境跳动在眼前铺开,登楼画景,情在景中。视流相见,共抒情。
湖色上高楼,天台作赋游。云浮将越客,岁晚共淹留。也有旧隐人如在,清风亦似秋。
客星沈夜壑,钓石俯春流。鸟向乔枝聚,鱼依浅濑游。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着意人世间心因画境。
一路诗行,一路赋闲,行洛阳,走淮阳,画谷、画草色,画山画秋水,花枝着彩衬思强。观瀑观泉,四季咏景思。
诗人一路行,一路咏!
一生诗,一生咏!
.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