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现代化

第十章 财神钱庄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经过白送式推广,兑换券的好处慢慢显现出来,也渐渐被人们所接受。

精明的商贾们首先发现了兑换券的妙用。

这东西不仅可以用来打理官差,还可以在买卖中使用。

“周老板,你看我这里钱带的不多,能不能用兑换券充抵部分货款,反正你也要去食神,用的着。”

“这兑换券在食神和天上人间可是能打八折的,那我就占你个便宜收下啦!”

以往背着钱袋子能把人累死,现在好了,几张兑换券轻松应付。

京城侠少们觉得兑换券比铜钱轻便还好携带。

以后出去嗨就潇洒多了,再也不用带着跟班仆从抬着大钱箱搞得像逃荒。

一时间,身为上流社会,谁身上没有几张兑换券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到食神和天上人间消费,拿出一叠精美的兑换券往桌子上一拍。

既显得是这里的常客,又能装个莫名其妙的b。

要是有人还带着钱箱,那是要被人看低一等的。

不是被当作外地来京城的乡下人,就是个土老冒。

当然,在兑换券这事上,官员们的态度也是值得关注的。

七月十五中元节,是法定的官方节日。

这一天,官员们可以公费度假消遣。

节日一过,官场上流行一句顺口溜——过节不收礼,要收就收兑换券。

三天白送的时间一过。

因为便于携带又能享受打折,大家都愿意手里留着些兑换券备用。

商贾交易有时铜钱和兑换券一样一半,有时干脆就直接用兑换券。

一时手头上的兑换券不多,还觉得很不方便。

在这种情形下,还催生了兑换券的私下交易。

善解人意的李易顺势就在街口开了一家“财神钱庄”,专门提供铜钱和兑换券的兑换业务,随用随兑。

“财神钱庄”依照现代银行的作派,门口一对铜铃大眼的狮子。

朴素的木质外墙夹着厚约十五厘米的水泥墙,深达五米的两层地下室同样是水泥浇注。

这一个工程让包工头李老板赚的合不拢嘴。

无数的铜钱和兑换券存放于此,安全当然是最要的。

李易还专门找来十几个壮汉日夜值守。

精明的商贾马上就发现了“财神钱庄”除了兑换业务外的另一个好处。

外地的商贾在交易时用兑换券,离开长安时再来兑换成铜钱带走。

本地的商户则把“财神钱庄”当成了自家的保险柜,需要用钱时就拿着兑换券去换取。

简直是太方便了。

方便的同时,京城商圈开始有了报怨,这兑换券的面额太小了。

交易额稍微大了点,光是那兑换券就要拿一大包,能不能有点大额的。

这种得陇望蜀,欲求不满的心态,李易很喜欢。

他呵呵一笑,第二天就把五百文、一千文的兑换券推了出来。

高兴的商贾们无以为报,接连组团到食神吃喝、到天上人间嗨皮,报答李易的善举。

现在的日常是,商贾到“财神钱庄”用铜钱换取兑换券做买卖。

京城侠少们让跟班小厮拿铜钱换些兑换券,揣在身上就到食神和天上人间去花天酒地。

有些从来没去过食神和天上人间的,听说兑换券里还有一枚铜钱,迎着光就能看到,也不知道是怎么做进去的。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也拿着铜钱到“财神钱庄”兑换几张回去开开眼,寻个稀奇。

满足了好奇心,兑换券也不能躺在家里睡大觉,跑到食神或天上人间潇洒一回是必须的。

兑换券慢慢走出了食神和天上人间,逐渐在长安城上流社会及商贾中流行开来,又蔓延到小商小贩。

放眼长安一百零八坊,只要是做买卖的,门口必定有块小牌子——“本店接受兑换券”。

眼见着先期印制的五万张兑换券已经兑换出了三分之一,李易奸滑的动起了坏心眼。

在金钱面前能经受住考验只有圣人,李易是凡人,当然不能免俗。

他让张三拿了几百张五十、一百的兑换券去西市,找胡商买了上百张裘皮。

没想到张三竟然买回来了。

自己印钱自己花,这特么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我竟然做到了。

纯真的李易躺在一堆裘皮里,十分自责的在心里发誓——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为了拯救自已躁动的灵魂,李易决定卖卖冷饮。

一则给自己躁动的灵魂降降温,二则报答长安人民的厚爱,

说干就干。

回到现实世界找到冷饮批发商。

老冰棒,五毛一支,一盒二十根,来个一百盒。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b.faloo.com/847090_10.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