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现代化

第二十五章 房谋杜断 鬼话连篇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杜如晦也是惊诧不已,挑眉倒吸一口凉气。

“梁国公所言,莫不是指北魏相州刺史李安世之子李谧?如此,某倒也觉得这李易颇有李谧之祖上遗风。”

接着房玄龄就引章据典,说起李谧少好学,博通诸经,周览百氏,好音律,爱乐山水。

天上人间那些早已被长安士人奉为难得佳作的《明日几时有》、《虞美人》和《相见欢》等曲目,皆是李易所作。

那李易才华横溢,为李谧之后当是有八成的可能性。

好家伙,真能掰扯,要不是老子读过几年书,差点就信了。

李世民努力憋着没笑出来,绷着脸严肃的又看向房玄龄。

“不不不,克明所言谬也,某说的是北齐吏部尚书李希仁之子,李公绪之后人。”

房玄龄胡说八道也是脸不红心不跳,张口就来。

“想那李公绪自幼个性聪敏,博通经传,尤善阴阳图纬,且博通经籍。

从那李易的所为就可知,他所学甚杂,颇有祖上风范,当是李公绪之后。”

杜如晦严肃的一摆手,据理力争。

“是李谧之后,那李谧历数之术尤尽其长,有神童之号,年十八,诸业精通。李易就是如此。”

房玄龄捍卫自己的观点,“李公绪与之相比,丝毫不差,当是公绪后人!”

两个爱卿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李世民点着烟听得入迷,烟都快烧到手了。

房玄龄、杜如晦口中所说的李谧和李公绪,皆是赵郡李氏中人。

赵郡李氏是天朝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山东五大郡姓(崔、卢、李、郑、王)之一,形成于魏晋时期,发展于十六国,约在东魏北齐(一说北魏)时期成为北方一流高门,繁荣至唐末,百年来一直为中原地区的著姓望族。

他李家出身陇西李氏偏房,说白了就是自认的祖宗,纯属西贝货。

那身份和赵郡李氏差了一大载,老爹李渊就为了攀附上这个名门,还把死了多少年的祖宗李虎埋到人家赵郡李氏的祖坟堆里攒人气。

既然李易是赵郡李氏,认了这门亲戚,也算为老李家正名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反正都姓李,现在有了李易这个现成的,那就顺个水推个舟。

美的很!

“两位,李易是李谧之后也好,李公绪之后也罢,总归是我李氏之宗亲,莫要因此争论而伤了和气。”

李世民态度很明确,不管李易是谁的后人,总归是老李家的家事,你们俩人吵个什么劲呢!

真是咸吃萝卜操淡的心。

房玄龄杜如晦二人正争的脸红脖子粗,见老大要借坡下驴,就对了个眼神。

老大那点小心思,他们这两个人精能猜不出来?

既然已经给老大铺好了台阶,人家也顺着台阶表态要认下李易这个亲戚。

那自己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当下二人意味深长的一个对视,坐下来捧起茶碗,相互一敬。

“合作完美,咱哥俩歇一口。”

一旁未说话的长孙无忌这时开口了。

既然是亲戚,就应当为朝廷分忧,那上次五万套马掌的钱,是不是可以考虑一笔勾消了。

房杜二人不禁侧目,长安坊间的传闻,天上飞金凤凰,地上走铁公鸡,莫不是说是就是他?

再看李世民,二人明白了。

原来认亲戚只是一方面,更深层的是李世民要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赖账。

黑而无色,厚而无形。

果然是狠角色,吾二人不如也!

长孙无忌也有说辞,“朝廷现在百业待兴,河北建南又有灾荒。钱应该用在刀刃上。”

好有道理,房杜二人一时无言。

长孙继续说道,前日河北、建南两道上奏,灾荒后饥民无数,我看突厥赔的几万牛羊就先发往此二道,以解燃眉之急。

我想,李易应该能明白其中道理。

至于那五万套马掌钱,还是缓一缓,待国库充盈之时,决无二话。

国库充盈?

房杜二人自入三公以来,内忧外患,用钱的地方实在是多,从来没有感受过国库充盈是个什么感觉。

国库那就不是国库,完全就是老鼠窝,除了老鼠就是老鼠屎。

想等到国库充盈,那可有得等。

“两位爱卿以为如何?”

二人明白,到了为老大的卑鄙背书的时候了。

又不是第一次,熟的很。

当下。两人脸色一凛,拱手齐喝——

“臣,认为可。”

“臣附议。”

长孙无忌很高兴,皇帝既然能赖账,他许诺给李易的郊外一百顷地也顺便可以赖掉了。

于是几个脑袋抵在一起。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b.faloo.com/847090_25.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