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宴会(二)
金灿灿的‘姚黄‘,紫巍巍的‘魏紫‘,红嫣嫣的‘状元红‘、白净净的‘夜光白‘、黄澄澄的‘金系腰‘,绿盈盈的‘欧家碧 ‘、粉扑扑而又红润润的‘二乔‘,青悠悠而又黑郁郁的‘青龙卧墨池‘……花大如碗,有的其形如莲,有的圆如乡球,有的状如闺楼。薛黎有点呆的穿行在花间,只觉得自己恍然进入了梦境,眼睛怎么看都不够用。
“怎么,看傻了吧。”贾珍珠好笑的捏着她的脸,她的反应早在预料之中,“我之前没跟你说就是想给你一个惊喜。周家的春日宴,最有名的就是这牡丹花了,又名万花会,你见的这还只是一小部分,等到前面了,有整盆牡丹花堆起的花楼花幛,那才叫惊人呢。”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薛黎点点头,不自觉的念道,果然闻名不如一见,不是牡丹不美,只是自己在后世看到的那些花会没能完全展示它的全貌而已。这番看罢,才明白什么叫国色天香。
“好诗!”薛黎这边跟贾珍珠说着,就听到旁边一声喝彩。举目四望这才发现,原来身旁也有些跟自己同时进门的人,此刻正三三两两的往进走。刚才自己吟的诗,不少人都听到了。
叫好的是一个中年男子,大约三十多岁,齐腹美髯,文士打扮。身边还围着一群年轻的文人士子。他们本来几人也是在一旁赏花吟诗,忽听得薛黎念地这首诗,只觉得无比精妙,所以就出声喝彩。
完了,薛黎暗想,自己终于走了一把穿越必备定律,吟诗。而且还验证了另一条定律。不管在哪里吟诗,必定被人听到。而且还一定会被别人夸一句好诗。接着,有点黑线的看着走上来的人,接下来是不是就是攀谈求诗然后出名了?
见到薛黎的样子,那人没有觉得有不好意思的,反倒是大大方方的走了上来行礼道“夫人恕在下唐突了,只是在下偶听得夫人所做的这首,道尽我等所思所想。真是妙哉,妙哉。而夫人地才思敏捷又在我等之上,如此短的时间就能写出这么好地诗,实在令人钦佩。在下一生别无所好,就是喜欢和朋友诗词唱和,刚听到夫人的大作,一时忘情出声,还忘恕罪。”说着又陶醉的拊掌赞叹起来。旁边的那些年轻文人们也纷相点头应合。
薛黎在心里感叹道,唐朝人好诗是举世无双的。以前看资料说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爱诵读唐诗。连那些**楼楚馆中的歌姬也不乏擅诗之人。现在看来,先不论这些人的写作水平怎么样,光是这种热情。恐怕都是其它朝代所不及地。只是薛黎一没打算顶个才女的名声,二来也不擅于厚着脸皮剽窃他人作品,这点自知之明她还是有的,所以忙回礼解释澄清着“先生诗的确是好诗,只是不是小女子所做。这是一位老先生所作,我在别处偶然听得,见此情此景,一时感慨,拿来借用罢了。”
“哦,敢问何人大作?”那中年书生一听说另有其人。立马来了精神。追问道,“在下对这诗的作者很是仰慕。不知夫人能否引见?”
“这个,这位先生姓刘,名禹锡,字梦得,自号庐山居士,彭越人。你这么好学,他肯定乐意接见了。只是他一向隐居在山里,你去了恐怕也找不到。”薛黎说完暗自算了一下,刘禹锡是唐中晚期的诗人,现在是唐初,你跟他隔了百十年,怎么拜会?去了自然是找不到。
“没关系、没关系,只要知道下落,我必定要去那里游历一番,总有希望可以遇到的。”显然这书生很是认死理,而且也很乐观。薛黎笑笑,一语不发。且不说苏杭一带离这里有多远,即便是他去了,就算找不到刘禹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肯定对自己大有裨益,那又何必要阻他。
“不知这位刘先生还有什么诗词传世?”书生显然是听的意犹未尽,想从薛黎这里挖几首。薛黎想了想脑子里记得地,本想随便念一首搪塞他,但又怕多说多错,便支吾了过去,说是没得主人允许,不好将人家的诗作拿来炫耀,他日书生自己上门拜访不是更加妙哉?那书生被她这么一说,深以为然,欣然应允。薛黎还请听他们不要把自己刚念的那首诗流传出去,老书生可惜的捻捻胡子,满脸遗憾的同意了。薛黎的做法站在他地立场上是可以理解的,没经过作者允许,自然不能随便传播人家的文章。这个时候虽然没有知识产权,可是文人之间对别人的作品都是很尊重的。剽窃其他人诗词那种没皮没脸的事,会做得人是少之又少,这比后世那种盗版满天飞的文化环境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
经过了这小小的插曲,薛黎终于见到了宴会的主人,周家小姐周慧兰。平心而论,算是中规中矩的大家小姐一名,无论是相貌气质才情都不是最佳,但据说在名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