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乱世逐流

第三十九章 偶露峥嵘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的人,成为一个美貌与智慧并重的人,她不想当一个逃兵。

    夜很长,却又无声无息。

    很久之后,长安君看得都快睡着了,大概连里面百分之一的内容都不能理解,而苏蕙的身体,则是在轻轻颤抖,难以相信这居然是真的。

    对于一门很重要却进步很慢的学科,居然有人可以做到这样的程度,如果不是自己亲眼所见,苏蕙绝对不会相信这是真的。

    君不密则失其国,臣不密则失其身,诸事不密则万事皆休,加密与解密,历来都是上层建筑里最核心的战术。

    中国古代有没有密码?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密码出现的时间还相当早,西周初期就已经有铭文记载的“加密”了。

    从理论上说,是秘密就会泄露,关键是泄露的时间和方式,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实效性。

    失去时效性的信息,是毫无意义的。

    若是在事情结束后才泄露,那也等于是没有被破解。最早的密码据说乃是姜子牙发明的“阴书”,其实也就是将军令分成几段,派不同的人护送。

    很原始,但不可否认,这是加密所走出的第一步,是从“人治”{信使的人品过硬}到“技术流”{信使不知也没办法破解信件内容}。

    这种办法开始还行,但战国以后,各个交战势力对信使的扑杀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谁能保证每个信使都能把军令送到?

    为了获得情报,各大诸侯无论国力强弱,都组建了专业的“斥候”队伍,除了侦查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劫杀信使。

    信息的传递效率,已经降低到可怕的地步,出五人有一人能安全到达,就算是正常情况下的突围概率了。

    如果还是送阴文,尼玛送五段差一段,不是很常见么?打仗若是到了关键时刻绝对能坑死人!

    所以,当年很是牛逼哄哄的阴书,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就不能适应逐渐变快的战争节奏了。

    随后的春秋末期,为了简便易行,还是采用虎符印信和火漆竹筒信息相结合的办法,时效性非常不错,不过保密性太差,一旦信使叛变,后果不堪设想。

    后来随着诗歌的流行,就出现了文字诗,类似于后世的字母替代,用文字诗里的字代替需要传递的信息。

    然而不幸的是,这种方式一旦“母本字典”泄露,就会前功尽弃,重新编排费时费力。更重要的是,由于某些词汇的使用频率极高,简单的替代,对方有经验了以后,也很容易猜到一部分乃至全部的信息。

    事实上,国外的公元九世纪,阿拉伯人就能十分熟练准确的翻译拉丁密文了,这导致十字军东征输多赢少。

    其他的类似于隐喻啊,拆字啊之类的,都抵不过高智商人士的过滤,所运用的范围极为狭窄,破绽颇多。

    可以说,苏蕙虽然没见过猪肉,但还真见过猪跑,这些手段都不陌生,据说周易都是一种加密方式,可惜已经失传,又太过高深,难以普及。

    在赵川留下的手稿里,详细介绍了一种称为“源代码”和“编译”的东西。

    所传递的信息,无论是否为军令,都叫源代码。

    加密的过程称为编译,加密通过“加密机”来实现。

    说法很奇怪,不过倒是很容易理解。

    然后赵川在密码学里,详细介绍了一种叫做“拼音”的东西,将现行的发音分类,并用特定符号标记。

    汉字虽然多,读音却是有限的,赵川把注意力放在读音上,这让苏蕙简直要击节叫好!

    一个妙字,哪里能形容这种革命化的设想?

    赵川的设想,意味着“密码本”里的“字典”,数目可以很少,也能经常更换。

    当然,如果没有另一篇“密码机”的描述,上面那个就是无用功,跟从前的文字诗别无二致。

    赵川并没有说密码机怎么制造,但阐述了相关原理,通过三个转子,来进行加密,这三个转子可以调整次序,形成新的密码规则,甚至还可以单独使用一个或两个。

    怎么看怎么无耻啊!就算是内部出了叛徒,谁又可以有那么多次机会试错?

    只有约定方{我方或需要知道的人}知道这三个转子的初始位置,数量,那么按图索骥,才能反推出内容,这是敌人唯一破解的办法。

    每三个{或者三的倍数}“字符”以后,还会加入一个无用字符,来扰乱敌人的视听,这个无用字符,也是有规律的。

    苏蕙暗暗咋舌,赵川这家伙真是阴险到了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www.88dushu.com/xiaoshuo/96/96033/36680494.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88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