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秦:我真不是老子

第三十一章 你们听说过托儿、水军吗?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秦国朝会散去,诸多臣子心中百态,有期待李道,卫鞅能够变法强秦,真正让秦国站起来者,亦有担任自身利益受损的权贵内心不安。

但不管他们怎么想,秦国变法已然定下,无人再能更改,嬴渠梁更是特意留下李道和卫鞅,来到秦书房,商谈变法进一步事宜。

卫鞅坐下后就有些迫不及待,此次朝堂争锋全面大胜,寓示着他们已经可以放开手脚,全力而为:“君上,道先生,现在最是启动变法的最好时机。”

“鞅以为,若想变法,必先取信于民。这个信,就得立于民,故鞅准备为国府立信,说到做到,以确保秦国老百姓心目中,认知到新法的说一不二!”

“毕竟秦国四任先君,数百年的时光里,国府没有稳定的法制,多有反复,造成了百姓对国府极大的不信任。”

“民不信官,事办不好。唯有让民众深信,国府此后言必信、行必果!才能够真正在老百姓之中,推行变法!”

嬴渠梁也是热血澎湃,恨不得立马完成秦国变法,看到变法大成后的盛况,对于卫鞅的提议自然不会反驳:“那么左庶长决定怎么做?”

“徙木立信!”卫鞅早有想法,将这个操作的方法讲出,希望能够以此,让秦国百姓开始相信国府以后说到做到。

嬴渠梁听了之后,深感卫鞅大才:“左庶长居然能够想出如何办法,渠梁敬佩,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如此赏赐下,必然建立起此次变法的国府之信誉!”

李道看历史中秦国变法最初的徙木立信事件被提议出来,真的有了一种实质参与进去的厚重感。

不过这件事情,应该不会那么简单,史书只是寥寥几字,说明了这件事情,正式在百姓当中启动了变法事宜。

过程当中,必然还需要经历许多史书不曾记录的情况,不晓得卫鞅有没有补充的办法,李道当即提出疑虑:“徙木立信是好事,取信于民,相当重要。”

“不过这也有其局限,卫鞅你在栎阳徙木,可曾想过其余县乡?可曾思考过,秦国各地百姓,需要多久,才能接触到这个信息?”

“这……”卫鞅不禁陷入沉思,李道说的没错,这个时代,最为限制官府行事的,其实还是信息传播的效率。

单单在都城栎阳徙木立信,靠着口口相传,何时何日,才能让偌大秦国的所有百姓,明白变法的说一不二?

要耗费多少时日,才能让秦国百姓,彻底明白变法的真正利处?穷乡僻壤,山野村夫,又该何时,才知道井田制将会作废,秦国开始奖励耕战,赏不遗匹夫?

栎阳一地的百姓相信官府,那么其余县乡的老百姓呢?他们得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知道徙木之事?

呆新法令传到各县乡,说不定徙木立信之事犹在半路上,传不到呢,到时候各处县乡,依旧是民不信官,新法更是无从实施。

李道的想法,则是人为的对其加速,干脆只以一次徙木立信,就彻底取信于民!并且是取信起码过半数的秦民!

“既然卫鞅不曾思虑,不如我们这样,君上和卫鞅可曾听过托和水军?”

嬴渠梁和卫鞅面面相觑,均是摇头,他们可从来不曾听过这种东西,对李道所言何物,他们没有一点了解。

李道见状也没有吊人胃口,当即解释了起来,托,还有水军,两种未来产物,可不曾出现在这个时代。

在李道所处的现代社会,拍卖行之中,经常可以见到各种故意抬价的托,网络之上,亦不缺乏到处宣传或者忙于帮人洗白的水军。

总的来说,都可以归于宣传渠道,李道的打算,就是让他们见识见识,现代托和水军的实用程度。

听完李道的说明还有办法,嬴渠梁都有些下意识惊愣:“这……国师,这样,是否算是欺骗老百姓了?”

卫鞅反而眼眸放光:“诶,君上,不会,先生这个办法当真好极!不得不说,先生总有办法,解决诸多问题!”

“君上,应该还记得之前书房所言吧?只要有强秦之心,那么君上便无需愧于秦人,一切愧疚,都会在变法大成,秦国富强之后,化为弥补!”

嬴渠梁最终点头答应,就用李道的办法,开始这一次徙木立信。

李道包揽此事:“既然如此,卫鞅专心准备徙木之事,我这就去找人,等到这帮人去到各处县乡之后,在今月月中,一起开始徙木。”

“那就劳烦国师和左庶长了。”嬴渠梁也不好再强留二人讨论变法大业,现在明显是取信于秦人,更加的重要。

李道和卫鞅各自告别离去,准备去进行各自的安排。

当李道忙碌一番,布置完所有的前提安排后,踩着月色,徐徐回到家中,就看到可儿这丫头倚靠邸门,翘首以盼。

让他心中一暖,夜色归家,有可人的女子痴痴等君归,总能令人心生荡漾:“等很久了?”

“没有没有。”可儿看到李道的那一刻,面上的担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b.faloo.com/791609_31.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