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慢
2
3
4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漆黑
草绿
茶色
米色
12px
14px
16px
18px
20px
24px
30px
黑色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栗色
雾白
暗紫
玫褐
宋体
黑体
楷体
启体
雅黑
武德四年的洛阳,已经是千疮百孔了。
王世充死守洛阳城,再加上连年的旱灾,整个关陇地区颗粒无收,城中百姓易子而食,哀鸿遍野。
就在李世民将要破城之际,窦建德的十万大军,奔袭黄河南岸,一时间,战局顷刻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唐的命运,系在一线之间。
若李世民的精锐在洛阳大败,则李唐王朝再无大一统的可能。
而宁寒把《唐志》摹本戴在身上,打扫了一下竹屋,和葳蕤、王绩告了别。
如当年对李世民所说,大唐风雨飘渺之际。
他就该下山了。
……
洛阳东,虎牢关营寨之中,几位将领的叹息声此起彼伏。
李世民坐正座,神色凝重。
若此时退回长安,则前功尽弃。
若拼死一搏,或将大唐的国力消耗殆尽。
“报!”
将士的通报声打破了营帐内的寂静,李世民抬了抬疲惫的眼睛:“说。”
“关外一少年求见。”
“姓甚名谁?从哪里来?”
程咬金骂咧咧道:“想都不用想,肯定是窦建德派来的崽子,来劝降的,把人拉进来,看俺不宰了他!”
将士低头说道:“不是夏军的使者,他自称宁寒,说一提这个名字,秦王就能知道了。”
李世民猛地站起,也顾不得穿靴,快步往营帐外跑去:“无忌、萧瑀,随我一同去请子清!”
“是!”
营帐之中,当年见识过先登宁子清之威的,只有李世民、长孙无忌和萧瑀。
秦叔宝和程咬金这些年常常听秦王提起宁寒,倒也没见识过那小子到底有多大本事,便也一同跟出去了。
已经入秋,营帐外的杂草扎脚。
李世民光着脚掌健步如飞,却也全然不顾,跑出虎牢关外,更是飞快的跑过了吊桥,双手紧紧地抓着宁寒的胳膊。
“子清,三年了!”
宁寒微微笑着,他注意到了李世民没有穿靴子,从吊桥上一路走过来,竟然留下了道道血脚印。
光是他这份惜才之心,就让宁寒心中有几分感动。
长孙无忌跟在后面,手里提着两只靴子:“殿下,快把鞋子穿上!”
李世民随意的把脚套了进去,拉着宁寒一同往关内走去:“子良,这三年你去了哪里?”
“我就在洛城,找了一处僻静的地方,整理撰写史书。”
“哦?”李世民心里十分好奇:“可否让我看看?”
“都是司马世家之前的史料,殿下是看过的。”宁寒把三册《唐志》取了出来,递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看了两页,脸上就挂不住了:“子清,司马家的史书我是看过的,对我的了解甚少,你怎么多加了写笔墨呢,还把我武德初年的那几次败仗写的那么清楚。”
“实事求是嘛。”
李世民翻了两页,重点看了一下刘文静事件的记载,神色凝重了不少:“子清,你对那件事的剖析,比司马仲还要强几分,司马仲只是流于表面,把刘文静的死归结到了裴寂诬陷,而你,则是把更深处的矛盾说出来了。”
“毕竟不是专业史学家,就信手一写。”
李世民摇了摇头:“不,你写的很好,也很准确,只是这三册《唐志》如果被父皇看到,恐怕他会很不高兴。”
宁寒倒也没有丝毫担心:“我写《唐志》是出于对司马世家气节的敬佩,并非要讨别人欢心的。”
李世民点了点头,收起了史书,当下的形势要比过去的几句实话严峻的多。
回到营帐之中,李世民沉声道:“子清,我想知道,如今我军和郑、夏二军相持不下,是退,还是进?”
行军总管刘弘基看李世民问政孺子,心中只觉得荒唐,赶忙说道:“殿下,此时已经相持数月,粮草耗尽,将士都疲惫不堪,只想回关中,这样的情况,你还在犹豫什么呢!退兵方为上策!”
程咬金和秦叔宝则是力战:“我军连战连捷,所过之处,敌军城池或输或降,怎可轻易退军,再将城池拱手让人呢?”
长孙无忌和萧瑀则是暂无定论,但这两人皆是李世民的心腹,无论是战,还是退,他们绝无二言。
而李世民此时心中也没有决策,他有背水一战的决心,但心中也有更多顾虑。
毕竟若是失败,代价之惨痛,是难以想象的。
李世民看向宁寒,眼神中有几分疲惫。
宁寒没有第一时间回复,而是打开《唐志》,写下了一段文字——“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洛阳、虎牢关,各个击破王世充(郑军)、窦建德(夏军)。”
写完之后,他才开口:“史官提笔,便不可改笔。”
“殿下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b.faloo.com/744502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