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以春作诗……”
“第二题,以战争作诗……”
“第三题,作言志诗……”
景霄一眼扫过,基本上每一道题,都只看了前面一句,后面都没看。
他提前拿到了考题,对考题已经熟悉,再看一遍只不过是为确保没有意外发生。
现在,看到考题和自己提前得知如出一辙,景霄毫不迟疑,开始磨墨,即将开写。
早在文院之外时,第一题他就已想好了要用哪首诗,直接照着写就好,完全不用去考虑其他问题。
“呵呵,作诗我不太懂!但是,唐诗宋词三百首在手,我看谁能比我厉害!”
景霄提起毛笔,蘸了蘸墨水,凝神静气,挥笔写诗。
第一首诗,以春为题,题材很广泛,可写的角度有很多,可以单独写景,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借景喻人,可以托物言志……
这道题,是三题中,最容易的一道,几乎每个书生都曾做过关于春季的诗词,每个书生,都可以答的上来。
但是,诗词好不好,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景霄笔走龙蛇,一首四言绝句,赫然浮现于白纸之上。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景霄轻声吟道,看着自己飘逸潇洒的字迹,满意的露出笑容。
这首《春晓》,便是他为这第一题准备的诗。
这首诗,在前世,几乎家喻户晓,这就足以证明了它的优秀。
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有妙境。
《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
诗中表达出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这首诗要不是第一,不给最高评价,绝对是黑幕!”
景霄喃喃自语,对《春晓》有着绝对的信心。
紧接着,他把《春晓》放到一边,拿起第二张白纸,写下关于战争的诗词。
第二题,以战争作诗词,光从题材来看,就比第一题要难上许多。
可写的角度,比“春”更为狭窄,并且战争离参考的书生有些遥远,从出生到此刻,从未接触过战争,想要写好,难度不小。
尤其是诗词讲究情与意合,光是辞藻堆砌毫无作用,反而会让考官觉得牵强附会,落个不好的印象,评价自然而然也不会好。
景霄心里估算着,这第二题,足以拦下百分之八十的书生,令他们抓耳挠腮,束手无策。
然而,这对于他来说,再轻松不过了,简直易如反掌。
因为他立即想到了一首有关于战争的诗词!
“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这首诗乃诗圣杜甫所作,名为《蚕谷行》。
景霄偶然一次看见,因为其特殊性,便记了下来。
这一首战争诗,和其他战争诗不同,它表达的主题,是反战思想!
“全天下各地区千万座城池,没有一座没有甲胄兵器!怎么样才能把甲胄兵器铸作农具,让每寸土地都能够得到耕种呢?如果能这样,耕牛尽其用,蚕桑业有成;就再也不需要让战士们洒泪滂沱,那时全社会男耕女织,安居乐业,人们一边走,一边唱歌,是多么好啊!”
光是理解此诗含义,边能清晰感受到诗人的理念想法。
景霄之所以用这首诗作答,有两个缘由。
第一,主题别出新裁,吸人眼球。
他猜测其他书生,大都写战争多么激烈,多么惨重,环境多么恶劣……
而《蚕谷行》与其他书生所作诗词,完全不同,背道而驰,想不留下深刻的印象都难。
何况,这首诗本就是一首佳作!
第二则是世界背景的限制。
其实,景霄也想写下传诵千古的名诗。
比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再比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然而,这写诗,都是根据当时的背景、地域所写。
他想抄也不好抄,大楚皇朝的疆域里,根本没有玉门关,没有阴山,没有匈奴。
虽然疆域外是有国家,但那都是附属小国,例如南诏、东夷、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b.faloo.com/641318_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