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朝宗脱出而出地回道:“臣以为刑部尚书李适之在公克勤,嘉贞近名,朝野内外赞誉颇多,可为左相。”
李适之乃太宗皇帝废太子李承乾的亲孙,和李林甫一样同为李唐宗室,颇有才干,在刑部尚书任上却是做了不少事情。
李隆基有心挑拨李林甫和李亨相斗,乐得看见亲近太子的李适之担任左相。于是点了点头回道:“李爱卿治政宽和,功绩颇多,确实堪为左相,众卿以为如何?”
李隆基表面上是询问众人的意见,实际上心里已经否决了姚奕,认可了李适之。李林甫何等机警,最擅长的就是顺风使舵,纵然他心里再不愿也不会公然和李隆基唱反调。而李琮的庆王党中又没有拿得出手的合适人选,没有必要为此惹了皇帝不快,于是也闭嘴不言,算是同意了下来。
李隆基见殿中一片沉静,于是宣布道:“既然众卿并无异议,那左相一职便由李爱卿担任,即日起李爱卿卸去刑部尚书之职,任职左相兼兵部尚书。门下省即刻起诏。”
“臣李适之谢陛下隆恩。”新任左相李适之大步走了出来,躬身跪拜,激动地回道。刑部尚书和左相看似只有一步之遥,但实际上却如隔天堑,跨过了这一步,从此他李适之也是大唐朝堂中最顶尖的大人物了。
而与李适之同样高兴的还有太子李亨,李适之虽然不是太子党人,但他和李亨、韦坚、皇甫惟明等太子党人关系极好,有了李适之担任左相,他在朝堂中势力的发展也就方便了许多。
左相之位已定,此次朝议中最大的利益已经被太子党分得,其次的便就是李适之留下的官位,刑部尚书一职了。
刑部尚书乃刑部主官,掌管整个大唐的刑狱诉讼,权力极大,也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其中又以在朝中势力相对单薄的李琮为最。
左相一职庆王李琮手中没有拿得出手的人物,故而没有相争,但对于刑部尚书之位李琮却是志在必得的。
李林甫官拜右相,兼任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又都是他的党羽,兵部尚书方才又给了与太子李亨一向交好的李适之,工部陈希烈虽然各不相帮,但却是一株墙头草,风吹两边倒。
可以说,朝廷六部之中没有一处是李琮的势力范围,所以李琮对于李适之升任后留下的刑部尚书之位已是垂涎已久。
大理寺卿裴敦复为官近二十载,熟悉刑诉,又与李琮走地很近,自然就成了李琮最为中意的刑部尚书人选,为此,李琮还送出了许多珍贵古玩,希望高力士在李隆基的面前多多美言。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李琮还没来得及展开他的布置,一封自剑南而来的战报便打乱了他的步子。
“启禀陛下,自剑南来的急报,请陛下御览。”一个身着朱袍的御前太监跪倒在地,恭敬地呈上了一封插着三根羽毛的急件。
信上插羽名之羽檄,自古有之。随着羽毛数量的不同,紧急的程度也不同,三根羽毛便是最高级别的了。
高力士见了这封信件,连忙走下丹犀,从御前太监手中接了过来,奉到了李隆基的手边。
李瑁出征已经两月,此时传来急件无非两种情况,要么是唐军战胜,李瑁派人前来报捷;要么是战事不利,李瑁上书请援。此次李隆基派遣李瑁督军,对于李瑁的看重已经不言而喻,所以这信件中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对以后的朝堂产生极大的影响。
只是不知怎的,李琮看着李隆基手中的信件心里却咯噔地跳了一下,感觉莫名的慌张。
李隆基从高力士手中接过信件,立刻拆开了信件,快速地阅览了起来。
“父皇恭安,儿臣李瑁谨奏:蒙父皇信任,授儿臣剑南节度使之职,总督剑南军政。自两月前,儿臣奉命远征,儿臣自知愚钝,恐负父皇重托,夙兴夜寐,不敢轻矣......”
李隆基逐字逐句地看着,起初表情还算寻常,但随着慢慢看到了后面,看到李瑁轻骑绕后,火烧军粮,在看到击退莽布支,重夺安戎城,脸上的笑意越发地浓重了。
“我儿壮哉,一身是胆,亲率两百精骑火烧吐蕃军粮,一举击溃吐蕃二十万大军,重夺安戎城,真乃我李家麒麟儿。”李隆基手中扬着书信,志得意满地对众位朝臣笑道。
李隆基之言一出,朝堂中立刻炸开了锅。
以少胜多不说,还亲自率军烧了吐蕃的粮草,一举击溃吐蕃二十万大军,收复了丢失近百年的安戎城,单论战绩而言,这已经是近年来大唐外战的最好成绩了。有儿如此,也难怪李隆基会这般得意了。
方才还志得意满的李亨脸上顿时憋得一片赤红。他才是太子,才是最应该继承李隆基帝位的人,李隆基在众臣面前这般夸耀李瑁,李亨的心里脸上如何能过地去?
不过此时,无论和李瑁关系如何,心里是愿意不愿意,众人都出言恭贺了起来:“陛下圣明,寿王勇武,吐蕃蛮夷之国也敢捋我大唐虎威,实乃自取灭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s://read.qidian.com/chapter/FevQkEn0kwPH0qbqCO3QNg2/s7-feVQVUTWaGfXRMrUjdw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