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比较爱国,比较能激发血性,但两晋时代的文人流行清谈,没人搞这种东西,刘云也没能力写这种诗。如果后人要增加这种科目,那就由他们去,反正到那时策论兵法等科目已经成为主流,已经深入人心。
在长江以北,刘云的地盘,他要推行科举制度没有任何问题,至于崔家、卢家等世家大族,他们的力量本来就弱,加上刘云的强大军队,极高的威信,所以他们的反对是微弱的。等这种制度推行下去,把寒门扶植起来,到时世家大族就没法反抗了。
为了能够让科举制度往好的方向发展,为了古代中国能产生自己的科学,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在全国各地开办学校,将知识传承下去,并培养起一个学派,这样更有利于传承。当然,饭得一口一口吃,办学校之事得慢慢来,现在连教师都缺少,所以目前只有刘云和一群“古代科学家”加上一堆炼丹的神棍组成的一个小班而已,不过以后会发展起来的。
北方的汉国政权正准备平静地度过这个冬季的时候,辽东的慕容氏突然给他们来了一个“炸弹”,着实给了刘云一个“惊喜”。
慕容皝致信东晋皇帝,说不再向东晋称臣,而是向刘云称臣,他自己仍然自称燕王,而尊称刘云为“大帝”。这下子,慕容皝让整个南方的汉人反应非常激烈,尤其东晋小朝廷更是气得七窍生烟。东晋一直自认是“正统”,而现在前燕“背叛”,将“反贼”刘云尊称为帝,刘云实在是大逆不道。但是,刘云兵力雄厚,东晋又不敢讨伐,只好隔着长江破口大骂。
南方的文人则情绪复杂,他们有人要维护晋室的“正统”,有人认为刘云是汉室子孙,他才是真正的正统,毕竟人们多怀念强大的汉帝国时代,而对司马氏的弱晋不屑一顾,这些怀念汉室的人多是怀旧者,有人现实一些,认为刘云实力强大,拳头大者称王,所以即使他称帝也不为过,更希望他能一统中国,恢复中国的强大。不过,有人既希望刘云统一中国,又不希望他把北方那一套政治制度搬到南方来,这些人就是南方的世家大族。南方士族的根基极为深厚,晋元帝司马睿南逃建立东晋,依靠了北方南渡的士族代表人物——王导,王导则想尽办法笼络南方的士族,这才使司马睿站稳脚跟。南方士族实际上是东汉的大地主发展而来,经过三国时期吴国孙家为了在江东站稳脚跟,笼络这些大地主,后来受到九品中正制的影响,就成了南方士族,与南逃的北方士族有许多矛盾,爆发过许多次斗争。北方士族认为南方士族都是乡巴佬,南方士族则认为这些逃过来的北方人是流浪汉,总之谁也不服谁。世家大族控制了东晋的政治、经济,这些世家的子弟生下来就有官做,而且前途远大,不管有没有能力都能当大官。而且世家大族还隐匿人口(实际上不用隐匿了,所有人都知道),还有私兵,在他们的地盘上就是土皇帝。
南方的世家大族危害很大,他们不仅因为剥削太重加剧了阶级矛盾,更因为各个世家大族不是同一条心,所以东晋的北伐一直不能成功。在历史上,祖逖的北伐是凭着一腔热血,靠着北方人民的支持取得重大战果的,但因为政治原因而被召回,祖逖没有任何根基,就成了政治的牺牲品。桓温的北伐,曾经是到达了长安,但因为惧怕其他世家夺了他的权力,所以退兵了,以后再也没有成功过。刘裕的北伐是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一次,但最后也是因为政治原因——称帝而退兵。假如所有世家大族都能同一条心,是完全可以搞出一支数十万人的部队,完全可以趁胡人争斗的时机北伐成功的,但事实上不可能,所以这就是世家大族的害处。
刘云是肯定要灭了东晋的,到时候就要处理南方世家大族的关系。这些世家根深蒂固,处理起来非常麻烦,除非使用军事手段,但这样粗暴的处理方式会造成极大破坏,说不定会留下祸患。实际上,世家大族拥有政治资本,但北方势力南征之后,这些资本不复存在,问题就转变为其经济资本——人口与土地。首先,必须强令不许隐匿人口,这是必要的,也有许多人支持,在政府的强力命令下,不难办到。对土地则麻烦点,不能强夺,赎买也不行,因为他们都是地主阶级,不过,可以让一些世家北迁,回到北方,这样就削弱了他们一半的实力。事实上,南渡的世家大多都会回到北方,南方的世家也有一些希望离开南方的“蛮荒”之地。另外,组织开发新田,南方才三四百万人口,还有大量土地尚未开发,不过岭南的难以开发,暂不考虑,有江南和荆州的未开发土地就够了。新土地除了分给无地百姓之外,还可以让北方的中小地主南迁,或者让南方中小地主购买,这样就更加削弱原来世家的实力。不过,最为釜底抽薪的做法是将这些人的财富转移到新产业里去,在工商管理司的帮助下或许能做到,这样就能一劳永逸地“温和”消灭南方世家大族。
这些事情,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办成的,必须慢慢来,现在中国虚弱,需要静静发展。如果从一个玩家的角度出发,刘云自己拥有这么多资源,完全可以很快地做完主线任务,灭掉周边的胡人,统一中国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