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鳌忆起前尘往事。
他本是赵国的游侠剑客,年少时曾离乡在邯郸游历。
那是他最为自负身手高强的时候,常常看不惯他人高高在上的一面。当时,竟然因为言语冲突,一怒之下将一权臣子弟当街杀死,邯郸官府震怒,由此下令缉拿他。
然则,起初官府所派的皆是普通士兵,被鲁鳌轻易地杀出了重围,一路驰驱逃回了故乡。
回到故乡后,族兄鲁句践因知晓他在国都邯郸犯下的重罪,勃然大怒,要将他缉拿给官府。
鲁鳌不愿束手就擒,便取出兵器上前与族兄正面交手,便被鲁句践三两招打倒在地。
鲁句践生性淡泊隐居于此,故天下人知之者不多。但他实乃天下间少有的剑道宗匠,武功造诣非同小可。
那时他却见鲁鳌泪声俱下,后悔不迭。
鲁句践也想起鲁鳌的武功是由自己所授,自己也具备不可脱逃的责任,又想起鲁鳌自幼丧父,自己看着他长大,如何忍心得下?
鲁句践便将鲁鳌放了,只是这家乡鲁鳌再也不能待了,否则牵连父老,后患无穷。想将鲁鳌武功废除,又恐让他失去保命的本事,让鲁鳌举步维艰。
万言千语化作一声哀叹,鲁句践道:“定要改正你这遇事冲动、自视甚高的缺处,否则终贻害无穷。”
族兄此语,言犹在耳,似是在昨天说的,但眨眼已过数个寒暑。
当时的鲁鳌,只以为这“自视甚高”的言下之意是暗喻他过于弱小。自那后的数年,他孤身一人在各地闯荡,挑战各路剑客游侠,剑术功力皆与日俱进,竟成了赵国名噪一时的剑客。
官府更是无力抓捕他,盖因当时赵国与秦国两国交战相持,正值赵国生死存亡之际,虽知鲁鳌这名在外的要犯,却全无余力派出高手与大军前来缉拿他,此事也便不了了之。
要知早在长平之战后,秦国武安君白起在一役之中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人,天下惶惶,赵国更是举国震恐。
但以赵国之强,一败不致全盘瓦解。赵国朝野皆视死如归,赵人又尚武好战,赵军一心死拼,竟让秦军一时间奈何不得赵国。
那个时期,更是各种流言飞语传遍七国,说什么“武安君白起居功自傲、意图谋反,秦昭王心生惶恐,二人生隙”的传言,更有什么“诸子百家中的农家,因侠魁发出神农令,召集农家各路高手秘密对秦国军官动手”这种在极小范围内传播的秘闻。
确实,那时是朝堂与江湖最为动荡不安的时期。秦国与六国向来结仇颇深,六国更是将秦国视为亡国大敌。频频有秦国军政权臣被江湖游侠袭击、秦国豢养的刺客组织又对江湖人士展开报复的消息传出。
直到后来,武安君白起被秘密处死后的消息传出,在江湖上掀起一阵波澜后,才相继沉寂下来。
而那时,鲁鳌也知过去自己的眼界太过窄小,完成赵国的游历后便前往列国。
来到楚国后,国舅李园不知从何处得来了消息,许以重金聘他为护卫,更是为其打造了一柄削铁如泥的宝剑。
此间过去已有一两年的时间,鲁鳌的功力增长渐缓,但隐匿及刺杀的功夫却练得非同小可。
这柄宝剑亦是不知为他削下多少高手的首级,此时却被轻易划出了缺口。
※※※
鲁鳌目不斜视地望着纪摇,任由磅礴大雨浸湿衣襟。
他身手虽强,却依旧无法做到像纪摇那般将真气运到体外还可如臂指使,若勉力为之,那必定对交战产生极大影响。
鲁鳌确信自己适才的匆匆一瞥并没有出错,心间思忖片刻:“此人剑上铸有“龙渊”二字,恐怕真是近日来江湖上盛传的龙渊宝剑,只是不知晓此人和道家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
若两者关联不大,那岂不是说鲁鳌可将这柄江湖上人人都梦寐以求的名剑据为己有?
鲁鳌目光中闪过几分火热,他游历列国就是为了磨炼和证明实力,他相信一旦拥有名剑,他实力便可更进一步。至于族兄的谆谆教诲,已全然抛于脑后。
鲁鳌心中有了计较:“只以我一人之力,绝无可能将此人留下,还得等到大军赶到。”
他明知此事尚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万一得罪了道家,不知后果会是如何。
只是性命相搏之际,哪能停得了手,即使万一使对方丧命于军阵中,鲁鳌也绝不放过这一时机。何况这是对方窃听军情在先,道家向来自诩清净,料来也不会承认这等不义之举。
鲁鳌挖空心思拖延时间,向纪摇叹道:“阁下这般身手,我却一无所知,可否报上名号,为鄙人解惑一番?”
纪摇微笑道:“无名小卒耳,不足为道哉!”
言毕,正想开展一番攻势,纪摇却以余光发现,刘意几人正打算趁此策骑逃命。
鲁鳌也察觉到了,在心中大骂这几人的胆小愚蠢、难以共事。此处离楚军驻地相距不远,这几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b.faloo.com/720199_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