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玉米,这个活儿非常辛苦,以前可没有像现代的脱粒机,全靠人工慢慢搓。
积累了丰富的搓玉米方法——
①最原始的纯手剥
②用锥子戳掉两排
③用玉米棒搓玉米
还有就是用胶鞋底搓玉米,这种脱粒方法的效率最高,很省力,而且不伤手。
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搓玉米!
当然了,民国肯定没有电视机,但是这并不妨碍胶鞋搓玉米,效率碾压手剥。
一个大洋两双,价钱不算太贵。
相当于十斤左右大米的样子吧~
围观的人看了凌枫演示搓玉米,纷纷排队购买军胶鞋,三双两双,生意火爆!
陆陆续续有人在营业区兑换。
邮购区人山人海的如同集市。
大量物资被源源不断运出去。
银行资金也在蹭蹭蹭暴涨——
销售商品:银元×38200
吸纳存款:银元×7550
兑换黄金:213(两)
注册账户:35
军胶鞋,成为最热门的项目,大多数人都会买两双军用胶鞋,而且爱不释手。
爬山、打猎、赶路、搓玉米,这款胶鞋绝对是不二之选,虽然比布鞋稍微贵点。
民国时期也没想象中那么穷!
金融改革(1935)之前,没有发行民国法币对金融造成冲击,国民收入还可以。
上海纺织女工,月薪十几块银元,熟练工的月薪三十块,警员月薪十块左右。
图书管理员也差不多十块左右。
普通工人月薪绝不会比这个低。
而且,物价稳定,供应充足,直到民国法币的流通之后,渐渐出现了通货膨胀。
目前(1931)这段时间的物价——
面粉:12~15斤/银元
大米:20~30斤/银元
鸡蛋:100~150/银元
煤球:80~120斤/银元
香烟:20~30盒/银元
煤油:13~15斤/银元
白糖:7~9斤/银元
豆油:5~6斤/银元
物价便宜,谷贱伤农,农民收入低于城市的最基本收入,但是允许自由迁移。
沿海地区很多人在城市里工作。
与现代的发展格局非常相似!
没有土地的农民,可以进城,打零工或者当劳力也能赚钱,可以养家糊口。
当然了,西川省环境不允许——
距离城市太远了,发展很落后!
而且,军阀割据,物价偏贵,还好目前就只剩下刘文辉和刘湘,分割川渝地区。
总体而言,大多数人能混温饱。
主要问题是苛捐杂税的负担!
有土地的农民生活还过得去。
买点东西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军胶鞋、军大衣、食用油、种子化肥都成为热门商品,被本地村民们排队抢购。
因为便宜啊!价格真不算太贵。
尤其是军胶,还可以搓玉米,这个功能就让大家非常喜欢,而且凌枫还保证:
“两年内自然断底免费换新!”
“非人为损坏断底两年包换!”
“两双一个大洋,你买不到吃亏,也买不到上当,买到就是赚到,绝对划算!”
系统出品,质量保证,橡胶产品两年以内很不容易损坏,平均可以穿三四年。
听见凌家大少爷的承诺,这些喜欢凑热闹的本地村民们,更迫不及待想买了。
“给我两双,给我两双,快点!”
“这鞋感觉不错,真舒服,我爬山打猎肯定能更安全一点,干脆再买两双吧~”
“我也买两双,不,我买四双!”
“周记鞋店买一百双全码的。”
“38/39/40/41,各来两双!”
看着热闹的生意场面,凌老爷子和凌云霄也非常高兴,喜不自胜,眉开眼笑。
母亲李赤瑶、小娘李云夕、童养媳小姐姐都拉着凌枫,叽叽喳喳,问东问西。
很好奇他怎么可能会搓玉米?
从小到大都也干过一次活吧?
堂堂凌家大少爷,五谷不分,这算是正常的情况嘛!不过凌枫可不是那家伙。
从小到大在农村干过不少农活。
他敷衍的笑着回答:“没什么啊,我也是看见别人这样做,所以学到了经验。”
李倩赞赏的看着未婚夫夸奖道:
“小枫真厉害,你现在好棒啊~”
“嗯,没错,我儿子是最优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b.faloo.com/627302_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