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系列的改革一出,下面的官员就惊呆了,这是在挖读书人的根啊,没有了特权,以后谁还读书?我辈读书人是文曲星下凡,怎么能跟普通人一样去劳作?这是侮辱。
“殿下三思啊……”
“殿下,万万不可啊,有辱斯文!”
“滇下,这是把读书人都逼到了朝廷的对立面……要亡国的!”
……
朱昊一脸讽刺的看着下面的官员,相比之前的官,现在站在这里的这些人,还是有有点节操的,但是改革一旦触及他们的利益,就都翻脸了。
“锐士何在?”
一队黑衣甲士走上大殿。
百官们立刻噤声,太冲动了啊,只要默默对抗就好,怎么能冲出去呢,这位太子可不是善茬,刚在城外杀的闯军血流成河,据说去打扫战场的民夫们看了一眼,回去吐了三天……太凶残了啊。
“各位臣工,我不是让你们讨论的,而是通知你们,各自分配任务……大明到了眼下的地步,你们认为是谁的责任?前宋的读书人还有节操,可是大明的读书人大多确实蠹虫……在啃食着大明的生机!”
朱昊看着下面满面悲愤的大臣们,自从崇祯帝一上台干掉魏忠贤之后,权利就被东林党的‘君子’们抓在手里,没有了制约,以至于到了眼下地步。
崇祯为什么后期那么频繁的更换首辅,那是发泄,发泄心中的不满,你们不是欺瞒我吗?我就折辱你们……
在历朝历代,勋戚,武将,文臣,宦官,这几个群体相互制约,皇帝才能高高在上的作为一个裁决者。
而大明,自从土木堡之变后,勋戚被一扫而空,武将被文臣打压下去再也没有翻身的可能,所以只能倚重宦官,所以在文臣眼里宦官就是仇敌。
崇祯一上台就自废武功,文臣们拍手称快,快速的把权利都抓过来,然后呢?然后就是攫取利益,我辈读书人代天子牧民,取一点利益算什么?这是应该的。
而现在朱昊要打破这个垄断,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大明北方连年战乱,乡绅势力遭到了极大的削弱,而乡绅和文官向来就是一体的。
末世,武将地位提高,用崛起的武将来制衡没落的文臣……这就是朱昊的策略。
办书院更是釜底抽薪,如果说用武将来制衡是形势所迫,日后总会进入盛世,那时候文官就会蚕食武将的权利……
办书院,还是新式书院,这以后培养出来的官还跟他们是一体吗?
把算学,经济放在跟经论平行的位置,这就是朱昊的态度……
“好了,你们既然无话可说,那就是默认了,好好办差,谁出了岔子,那就准备好全家流放海外吧!”朱昊拍拍手,站起来就走了。
张居正作为改革派,而且是朱昊召唤来的,自然是站在朱昊这边的。
“户部,礼部,吏部的人留下,分派一下任务,其他人退朝吧!”张居正说道。
尼玛,被留下的官员暗呼倒霉。
这事怎么办?办差就是捅马蜂窝,不办自己就要流放……进退两难啊。
……
礼部的人分到任务时,舒了一口气,迁都这事啊……好办,总比去得罪人好多了。
到了中午的时候,北京城内就贴出了告示,关于改革的‘新政’被公布了下去。
并且以邸报的方式传遍大明北方的各个地方。
山东,曲阜,衍圣公府。
一群人在来回奔走,孔府管家一出来。
一群读书人就围了上去:“十七先生,到底怎么个章程?”
“各位稍安勿躁,太子年少,难免有冲动的时候,只要让他知道困难,收回成名就是!”
“那我们该如何做?”
“以前怎么做,现在就怎么做?难不成他还能把天下读书人都杀了不成?改革……改的是什么?是祖制,革的是我们的利益……大家联合起来,一起抵制就是了!”
“十七先生说的对,我那是读书田,怎么能纳粮?”
“就是,就是,国朝优待我等是因为我等护卫乡梓,那狗屁的皇权下乡,乡亲们能认?我看太子就是在瞎搞!这样下去迟早就亡……”
读书人们散去之后,有两个举子依旧没走。
“十七先生,这样先去不行,这是道统之争啊!”
“我自然明白,留下你们是让你们替我办件事,成了,则青史留名,为天下读书人之楷模!”
两位举人一脸兴奋,青史留名啊,那是多大的荣耀?
拍着胸脯:“十七先生请说!”
“去陕西,见到李自成,问问他准备怎么对待读书人!”
……
(感谢书友【17128*3499】赠送的鲜花和评价票,谢谢您的支持!)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b.faloo.com/493780_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