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星期五的晚上,简洁不但给贾有为和贾钱钱做了丰盛的晚餐,而且还在饭后主动承担起了收尾的家务劳动。
她已经完全熟悉了贾家的厨房,什么东西应该放在那里,统统都知道,好似在自己家里面一样。
饭后,四干果,四蜜饯,好水好茶逐一摆放在了前庭院的桌子上面。接下来的时光,他们不会看电视机,而是习惯性的畅谈文学话题。
“袁梦告诉我,你的《人生》加印了一万册,可喜可贺。”简洁微笑道。
“晚饭的时候,你已经恭喜过了。”贾有为平静道。
“是吗?看来,我的记忆力变得越来越差了。女人就是容易忘事儿。德国汉学家顾彬有说过,中国作家的英文普遍都不怎么好,缺少对英文原版文学作品的阅读。对此,你是怎么看的?”简洁莞尔一笑道。
“这个可爱的德国小老头儿是中国通,却又不太通。虽然他对中国文化相当了解,但是缺乏对我们实际国情的专项研究。
在我国,作家这个职业,往往不会是读书人的首选。过去,要么科举不成,要么官场受挫,是才会退隐来著书立说,也就是现在说的作家。
哪怕到了现代社会,也不会像西方发达国家,或者我们的最大劲敌岛国那样对作家的尊重。岛国又被称为书之国,足可见他们对书籍的重视。
芥川奖和直木奖每到最后决选的阶段,大批记者闻讯都会蜂拥而至候选人处。不然,就是候选人主动邀请自己相关的责任编辑等人一起期待最终结果。
若是候选人接到的电话是文艺春秋出版社的电话,说明你落选了。要是你接到了全国文学振兴笔会的电话,说明你雀屏中选。
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电视新闻等媒体都会大篇幅的报道你,以及你的作品。文学奖颁奖礼上面搞得也很隆重,全然好似是电影颁奖礼一样。
获得了芥川奖或者直木奖的作品,还能够候选为中小学教材的文章节选,理想照进了现实。
我们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可真没有那么高的规格和待遇。”贾有为开始了今晚有关话题的漫谈道。
他停顿了一下,右手徐徐地揭开茶碗的盖子放在桌面上,接着道:“英文好的人在我国,恐怕没谁会主动选择以第一职业的身份去当作家。
作家,坐家也。你就可见我国对作家是如何看待的了。至于作家的社会地位什么,也就那样了。
这早就没有了文化大爆炸那十年的耀眼光环,也没有了民国时期的好日子。那时候,在报纸上面发表一篇文章,稿费丰厚。
1981年5月,保定文学刊物《莲池》发表了莫言处女作《春夜雨霏霏》。他拿到了七十多元的稿费。
当时,他们连长一个月的工资也才二十元左右。莫言买了酒,买了烧鸡和战友们痛饮了一番。
民国时期,报业和出版业已经完全市场化运作,稿酬形成了很正规的制度,因此催生了一大批职业作家。
从一些史料来看,只要是一个作家能把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生活应该还是比较滋润的。
在上世纪30年代,千字2至3元,是通行的稿酬标准。而名家的稿酬,则可以到6元以上。
鲁迅给《申报》写副刊,报酬是千字六元。著名作家张恨水,与世界书局签约,以每千字8元的价格,创作四部小说。以张恨水当时的江湖地位,这个标准应该是顶级的了。
这个时期的货币单位“元”,绝非今天的人民币元可比,当时的元,是指银元。一块银元在当时又能做些什么呢?
我们来看看当时北平图书馆的年轻职员谭其骧的怀忆,他当时月薪60元,另外在北平一些大学兼课,也发表一些东西,课酬每节课5元,稿酬也是每千字5元。
这样他每月大约是超过100元的收入。这个收入在北平过的生活,谭先生在几十年后回忆起来,还留恋不已。
单身时房租每月5元左右,吃包饭每月10元出头{谭先生嫌吃得不好不肯包饭,天天在外面下馆子,一顿饭也花不了一元钱},家具柚木书桌柚木床,也不过是10元左右。
出行更是便宜得惊人,“打的”{坐黄包车}从景sx门到东安市场,只要7个铜元{1银元等于460个铜元}。
谭其骧喜欢听戏,看一场杨小楼的戏一元二,其他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叶盛兰等名角,都是1元。
看起来文化消费相对较贵,不过想想都是全国顶尖的大腕,这个价格也算合理。到了1937年,谭其骧甚至每月花20元给自己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